|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琼海加德沟抗日战场凭吊

琼海加德沟抗日战场凭吊

关键词:加德沟,毙命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琼海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qionghai.ccoo.cn/bendi
  • 感谢 289433192mlh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4436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加德沟是一条发源于母瑞山,从定安入琼海,在石壁镇下朗流入万泉河的小河沟。这条河沟,它小得在地图上找不到它的名字。但在半个世纪前的1941年,这里曾发生过国民党军队同日军进行几次激烈的战斗,谱写了一曲中华男儿,不甘亡国,奋起杀敌的英雄颂歌。
  那是1941年上半年。日军刚刚进驻石壁墟。日军仅一个小队约三十余人。但武器精良,有几挺轻机枪,一挺重机枪和几门短炮。凭着精良的武器,日军骄横得很。刚进驻石壁,就向境内抗日力量发起清剿。其时,国民党保六团(团长龙驹、文昌人)有两个排退守距石壁墟仅5公里的加德沟,以加德沟为屏障,在西岸沟坎顶上挖战壕,以椰子树、门板、黄土、草皮等沿沟构筑达几公里的防御工事。决心在此迎敌,同日军决一死战。一天早上九点,日军小队三十余人,扛着轻、重机枪、短炮、横过刚刚收割过稻谷的加德洋,向加德沟逼近。正要爬下沟坎过沟时,(沟水深不过膝可趟水过沟),埋伏在西岸战壕中的战士,一阵喊打,一时长短枪,机关枪,猛烈射击。立即把两名鬼子撂倒在沟坎的斜坡上。其中一个当场毙命,一个受伤。别看日本鬼子骄横十足,这一阵猛打,即把鬼子吓的全趴在沟岸上。西岸的长短枪、机枪,不断地把子弹倾泻过去,把日本鬼子压的抬不起头。一个个翻滚下沟岸边满是烂泥的稻田中,继而拖着一个尸首,一个伤兵爬上田坎,窜进一间陈家祠堂里,再也不敢出来。只在祠堂门槛上,并把两个厢房窗棂砸开,架起机枪,盲目的扫射。还在祠堂后院架起一种被人称做“脚腿炮”的短炮,从祠堂后院发射,炮弹飞过屋顶,落向对岸。这种炮,射程半公里,而陈家祠堂距对岸战壕仅300余米,日军的炮弹全落在战壕后面好远的地方。日军这种盲目的打炮,只是藉着隆隆的炮声壮胆而已。日军龟缩在陈家祠堂里,一直待到夜晚来临,才借着浓黑的夜色逃回石壁军部。当夜日军找来木柴、稻草,在军部前面的万泉河岸上,把那个日军尸首火化。其时,火光冲天,火烟弥漫。人们嗅到一股难闻的腥臭气味。
  日军第一次出师失利,小队长气得敖敖叫。第二天,天蒙蒙亮,又带兵向加德沟推进。这次鬼子兵不再从加德洋行进,而是拐到龙阁坡村后藉着村庄椰林掩护,悄悄摸向加德沟。然而,国民党军队早有预见,在沟东岸的大床村埋伏,阻击日军。双方缴烈交火两个小时,日军不敢恋战,只得撤退。几天后,日军小队再次出发,这次改变路线,从三脚过仙塘,入大床村后,但仍然遭到国民党军队在大床岭的阻击。双方激战了三十余分钟,日军又颓丧地撤退了。日军三次出击均失利,始终过不了加德沟。日军小队长气得暴怒无比,却对国民党军队无可奈何。征战无果,原因何在?日军小队长冷静思考,找到症结所在,是初来乍到,地形地貌不熟。特别是对交战对方所知甚少。知己不知彼,乃兵家之大忌。于是,他改变战略战术,找到一个叫王时荣的当地人带路。王时荣是下朗岭腰村人,原是国民党乡公所乡丁小队长。他叛变投敌,成为可耻的汉奸。他对国民党军队在加德沟的布防,了如指掌。那天早上,他带日军小队,避开正面行进加德沟,而是从加参,上大园,过老鼠窿,在加德沟上游涉过浅沟,翻过油梅岭,从背后包抄加德沟驻守的国民党军队。这一包抄突袭,使国民党军队处于背后受敌,而且没有任何防御工事。排长陈明斋指挥战士奋力迎敌。他一时火起,竟操起轻机枪向日军猛烈扫射。不幸,日军一颗子弹射中他的胸部,猝然倒在血泊中。战士慌忙把他背下沟坎下,放卧在一个石壁上。他自知伤势严重,命令战士沿着万泉河岸撤退。他旋开两个手榴弹盖,扣着引线,躺卧石壁上迎敌,决心引爆手榴弹,跟日军同归于尽。但日军惧于国民党军队的英勇,并未追来。日军撤退后,全排战士回来,发现排长已牺牲在石壁上,两颗手榴弹还握手中。排长的壮烈牺牲,全排战士杠着排长的尸体,在加德沟村附近的一处山坡上控穴埋葬,含着眼泪,向天空鸣枪送行。陈明斋,人们仅知道他是国民党保六团属下加强排的排长,文昌人。这次失利后,国民党军队撤到万泉河上游的船埠一带。日军过了加德沟,挺进长力,盆岭一带。随后,在加德洋,盆岭建起两座炮楼,进驻日军,对当地民众实行血腥统治。叛徒,汉奸王时荣,带路征战有功,被日军委以重任,在加德洋炮楼当一个小头目,气势非常嚣张。国民党部队,查知汉奸王时荣投敌之所为,便在当年五月初五“端阳节”,派出两名短枪手,到岭腰村埋伏,窥探到王时荣回家过节,正在厨房灶旁用勺子舀鸡油做鸡醋。一阵连发子弹便把王时荣击毙,一头裁倒在煮鸡的滚汤中。当年国民党保六团战士同日军浴血奋战,击毙击伤日军,阻击日军于加德沟,排长陈明斋英勇牺牲,叛徒、汉奸王时荣受到严厉惩办,极大地鼓舞了军民抗战之斗志。像陈明斋排长这等忠心报国,成仁取义的民族英雄,其精神可照日月,永志千秋!
  笔者的老家在石壁镇下朗下村。1941年,笔者仅是六岁的孩童,根本不知道当年加德沟发生的那场战斗。后来,到县城读中学,再后参加了工作。虽时有返乡,也未曾听到历史上发生的那回事。不久前我返乡,在石壁墟一间茶楼,遇到下朗大床村八旬老人吴道奎,闲聊中他谈起当年加德沟抗击日军的那场战斗,顿时使我眼睛一亮,这是难能可贵的一段史事呵!作为一个文化人,我敏感地意识到,搜集、整理这段史事,我有义不容辞之责任。于是,立即叫吴道奎老人同我驱车到加德沟,对加德沟旧战场进行踏探,并作一番深沉的凭吊。小车在万泉河岸公路上奔驰。车行几公里,驶上一座水泥桥。这时,一条河沟嚇然映现于眼前。这条河沟,沟底约二、二米宽。沟水是一股小水流,从北而南,顺着沟势,蜿蜒而下。沟水浑黄,污浊。两边沟坡斜斜的,陡陡的向上伸,形成一个高而狭的沟谷,沟势险峻。沟坡上种有密密的槟榔,这些槟榔,随着沟势,由低而高,成行成排,排列成阵,非常壮观。这就是加德沟,这就是当年国民党军同日军战斗的地方。吴道奎老人指着西岸的沟沿说,当年那沟边沿上挖的战壕长达几公里。老人把我带到西岸离桥百余米的沟坎边说,过去加德沟上没有桥,人们去石壁市,均从这里下坎,顺一条小路下到沟底,趟水过沟,再上那边沟坡沟坎,上了岸绕过陈家祠堂,才走上大路去石壁。当年日本兵就是从那边沟坎那条路下来,被这边陈明斋兵打死在沟坎上。我顺着吴道奎老人的指引,想寻觅当年沟岸上所挖的战壕遗迹,以及过沟的那条小路。然而,一切皆寻无踪迹,地上尽是萋萋荒草覆盖。放眼对岸,也见不到故事中的那座祠堂,不禁问:“那边沟岸上不是有一座祠堂么?”吴道奎老人说:“早折迁了。日本鬼把死尸拖进祠堂,异鬼占中堂,乡下人忌讳哩!”吴道奎老人一边说着,一边带我在沟岸上徜徉。再从槟榔丛中,远眺当年汉奸王时荣带日本兵上的油梅岭,见那座高峻的岭巅,白云缭绕,在阳光下闪着苍黛的色彩。看着眼前的这一切,我一时感慨万千。真是青山犹在,沟水长流,而历史上发生的那场战斗,已随着历史烟云远去,不留任何痕迹。回到桥头,见有一路边店,店前锡棚下,几位年青人围桌而坐玩着扑克牌,见我这陌生人都停下玩牌,用好奇的眼光打量我。我问他们:“你们知道半个世纪前加德沟上曾发生过一场战斗么?”他们听了,个个面面相觑,一面茫然。许久,一个才说:“不知道”。过了一会,突然一个声音,从屋里传出,“我知道,是打日本战斗。”说着从屋内出来一位老者,经介绍,他叫陈英泽,80岁,加德沟村人。他说,国民党有一个叫陈明斋的排长,非常英勇,在战斗中牺牲。就埋在村尾那个山坡上。我一听,兴奋起来,立即央他带去看这个烈士墓。到了一处山坡上,他左转右转,这里瞧瞧 ,那里踏踏,最后指着一个灌木丛生的土堆说“这个,可能就是了。历史太久了。从来没人问过这个墓。陈明斋成为个孤魂野鬼”。听他这么说,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默然地离开。
  对加德沟抗日战场的凭吊,使我感触很深。在驱车回家的路上,我浮思翩翩,我有一种悲哀之感。我想,70年前,加德沟发生的那场战斗,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许多人早已淡亡,即使有人还记着,也无处谈起。而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出生的石壁人,更是闻所未闻,根本不知道石壁土地上发生的那段史事,也不知道这荒坡上埋有一个英雄的忠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悲哀。有位哲人说过,“忘记过去,即意味着背叛”。我们不要说背叛,但忘记70年前抗击日军的历史与烈士陈明斋,是不应该的。因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延续,后人的事业,应是前人行为的铺垫。“以史为鉴”是我党的倡导与主张。用历史教育后人,可使国人清醒而奋起。这时,我脑海中蓦然闪过一个念头,产生一个设想:应在加德沟旧战场,兴建一座“加德沟抗日纪念亭”。并为抗日烈士陈明斋筑坟竖碑。我认为,此举有如下重大之意义:以建筑物与文字,记述当年那段史事,可给后人昭示:日军当年之所以侵犯我国土,进占到石壁,枪杀我同胞,乃是民穷国弱之所致。这是国人之耻,民族之耻。它告诫后人,决不能忘记国耻。永远要记住日军侵略的那段历史。只有民富国强兵强,别人才不敢欺负。当年国民党官兵,敢同日军拼搏战斗,排长陈明斋壮烈牺牲,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爱国精神之体现,是国人学习之典范。对后人永远具有激励鼓舞之作用。而建亭、筑坟、竖碑,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构建。这是抗日文化,爱国历史文化的凝结与彰显。也是承载历史人文之景观。可成为人们凭吊,瞻仰之场所。成为对后人过行爱国主义教育之基地。总之,这是历史留下的必须完成的使命。这时我感悟到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岁月无情,再过二、三十年,当八旬以上的知情人谢世后,当年发生的那段史事,就没人可问的了。因此必须以某种形式,把那段史事镂刻在后人心中。什么形式?建亭、筑坟、竖碑,是也,笔者思考再三,特在本文未尾,发出兴建“加德沟抗日纪念亭”,并为烈士陈明斋筑坟,竖碑之呼吁。祈望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特别是事件发生所在地的石壁乡人,能响应这一呼吁,募捐一笔资金,完成这建亭、筑坟、竖碑留誌之历史使命。我想,上述设施所花费用,乃区区小款而已。然此举意义大矣。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898-32815050 传真: 邮箱:582035536#qq.com
地址:海南省琼海市富海路128号 邮编:571400
Copyright © 2004-2024 琼海大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