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两个农民漂亮的身份转换文/王锡钧

  • 橙黄红
楼主回复
  • 阅读:7072
  • 回复:1
  • 发表于:2016/5/25 17:15:51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正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两个农民漂亮的身份转换
                                   ——记龙江镇博文村委会文渊村农民企业家陈泽豪、陈福伟槟榔加工创业的事迹

                                                                                            王锡钧

      在龙江镇博文村委会文渊村隔田对面的船湾岭上,兀自耸起一座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槟榔加工厂。这个槟榔加工厂的主人,一个叫陈泽豪,一个叫陈福伟。两人均是文渊村人,是村中陈姓族兄弟。两人皆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然而,这两兄弟,已不是本来意义上只靠种几亩田几坵园用以养活一家人的那种农民。而是靠智慧、胆识、才干,在槟榔加工领域中,创出辉煌的业绩,实现了农民身份的漂亮转换,成为全市赫赫有名的农民企业家。
    (一)
      陈泽豪出生于1965年2月16日。陈福伟生于1968年4月4日。陈泽豪,仅长福伟3岁,应属村中同辈人。两人均读龙江中学初中毕业。两人文化水平相当,又是同辈人,从小一起玩耍,成为形影不离相知相爱的少年伙伴。两人初中毕业后,又因家境贫穷相似而辍学。当年正值国家实行改革开放,船湾生产队集体种在万泉河对岸上游劳牛沟山区的集体橡胶,全部分到各户管理与收获。陈泽豪、陈福伟家也分得一份。劳牛沟还有不少集体荒山荒地,政策开放后,允许各户自行上山占地开荒种橡胶。于是村人都争先恐后到劳牛沟占地开荒种胶。陈泽豪、陈福伟刚中学毕业回家,就随家人到劳牛沟搭草寮住在山上参加割胶种胶。说起割胶,那是艰苦农活,得半夜起床上山。橡胶这种植物,由于生物钟的作用,须在零辰时分开割才有充分胶乳涌出,割早割迟,都会影响产量。陈泽豪、陈福伟这两个年青人,半夜起来上胶园,突然改变了正常的生活节奏,该睡不得睡,实在受不了。但受不了也得受。这就是做农民的命。再说种橡胶,最苦是挖胶坑。天蒙蒙亮,就空肚(当年没有早餐吃)到陡岭上挖胶坑。岭上尽是石谷土,一锄挖下去,碰着石仔闪出火花,锄头“蹦”的老高,把手臂都震麻了。挖这种胶坑,一天挖不到九、十个,中午带饭到山上吃,下午挖到太阳落山蚊咬头,累得坐在地上不想起。陈泽豪、陈福伟,正值长身体,充满幻想的青春期,却在这种生活环境中,经受这种强度的劳动和耐着守山林的寂寞。这段生活经历,不仅锻造了两人吃苦耐劳,刚毅的农民本色,也品尝到作为农民的许多无耐。
    (二)
      陈泽豪和陈福伟在劳牛沟山区,起半夜,穿林过段割胶,把胶水卖给收购站的胶农,收入却非常低微。陈泽豪哥弟俩自感这种劳动和生活方式,长此下去,不仅消耗了自己的青春,更难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于是,潜意识中,有了一种觉醒与憧憬。憧憬着如何改变自己的人生走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陈泽豪跨开了人生走向探索的第一步。他听说,收槟榔青卖给收购站有钱好赚,便借来一笔款骑着一辆破单车,走到一个个槟榔园收槟榔青。当年,他正年轻力壮,骑着单车跑十几二十公里,也不怕远,到槟榔园,卖主的槟榔还在树上,他得爬上几丈高的树上割槟榔。一天跑几十公里路,收那么几十公斤槟榔青,除去成本,赚约五六十元。几年下来,靠收槟榔出卖,生活也有了点禄利。1987年,他放弃了天天下村上山收槟榔的苦累活,又同三位朋友合股到西部山区的龙江镇九架参农场,承包期为两年管理7万株槟榔。承包结果,卖槟榔青,每人虽赚了一笔钱,但总感到走不出农民世世代代谋生的路子而迷惘。再说陈福伟,在八十年代初这几年,也是做的收槟榔青赚点脚力钱的苦力活,也感到创造不了人生最大价值,而想入非非。有一天,陈福伟相邀陈泽豪,到万泉河北岸上游地方国营东进农场,在该场党委书记的舅父吴育光家里作客。吴育光是一位有经济头脑,有敏锐观察力的领导干部。东进农场种有好大一片槟榔。槟榔青均卖给温泉一户烘槟榔的专业户,吴育光发现这个专业户,把槟榔青果烘成干果,使槟榔成几何级数跳跃的增值。成为全县闻名槟榔实业家,富甲一方的乡村能人。他知道陈泽豪,陈福伟做购销槟榔青的生意,便启发和劝解将其放弃。他说:“收槟榔青出卖,卖的是原料,走山走岭好辛苦,又赚不了几个钱。人家把槟榔青加工烘干,使原料变成商品,便成倍的增值,赚了大钱,你们何不为之?”经吴育光这么一说,有如醍醐灌顶,蓦然醒悟。于是哥弟俩当即作出搞烘槟榔之重大决定。翌日,哥弟俩回家立即动手建槟榔烘干炉灶。当时,两人都身无分文,便厚着脸皮向村中办橡胶加工厂的堂兄陈福民借了9500元作啟动资金。购运水泥、砖块、沙土,在陈泽豪家的那间横室中,筑起5个炉灶。随后到各地槟榔园收购槟榔青。还收购烧火的木柴。准备就绪,就正儿八经的日夜吃睡在炉灶旁,放火烘起槟榔。这种烘槟榔的加工业,是很简单的加工业。但经过这道工序,把青果变成干果,原料变成商品,销往湖南,果然产生了高额的利润。依当年市场价,一炉300斤青果,烘出干果80斤。湖南客商收购每斤干果30元,一炉就卖2400元,除去收青果、木柴、税金等成本1800元,获纯利润600元。5个炉出干果销售,就获纯利3000元,一个月加工三次,那就获纯利9000元。 一个槟榔加工季节就赚30000余元。对陈泽豪和陈福伟来说,一个加工季节,就赚了30000余元,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自己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意味着自己人生走向的改变,还意味着自己身份的大转换。面对着这种募然出现的重大变化,哥弟俩一时心旌摇摇喜不自禁。便又商量扩大生产规模。在横屋外又搭起个工棚,再筑4个炉灶,使加工炉灶达到9个。随着炉灶的增加,烘干的干果及其收入也进一步增加。这更搧起两人对这一产业开发的热情与自信。1993年,又到信用社贷了5万元,折了屋中的炉灶,搬上村庄对面的船湾岭,租了岭上一块200平方米土地,筑起一座砖瓦结构,既有车间又有仓库的槟榔加工厂。车间筑29个炉灶。当年就烘干果30000斤,销售创利润90万元。哥弟俩开发槟榔加工业,一再加大投入。1994年又在厂房加筑29个炉灶,达到58个。年烘干果达到54000斤,销给湖南客商,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三)
      陈泽豪和陈福伟,对槟榔加工产业的开发,可说是一发不可收。哥弟俩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有过人的智慧才干和胆识,两人深谙这个时代,是科技时代,是讯息时代。科技年年创新,讯息时时变幻。哥弟俩都上互联网,时时以敏锐的眼光,审视槟榔市场变化,捕捉市场讯息,运用于自己产业开发和发展,而且累获成功。1995年,哥弟俩捕捉到槟榔干果,在湖南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讯息,便作出一个重大的决定,在抓好本厂生产的同时,又到市信用社贷款25万元,还同湖南3户客商沟通,给予100万元预付金,在龙江、石壁、阳江等地区设点,收购各地槟榔加工专业户的槟榔干果。然后直销湖南。开发这一项目,每年每个加工季节,收购槟榔干果达100多万斤。
2000年,陈泽豪和陈福伟发现市场出现一种淡绿色的干果,俗叫白果,味道新鲜,口感极佳,很受顾客青睐。这种白果,是用煤球烘干的,哥弟俩立即在车间用砖块筑起38个炉灶,炉灶底加一块钢板,底下用煤球燃烧加热。这种炉,每个炉容1000斤青果,加工量大,而且成本低,当时生产的白果,年销量30万斤。
    (四)
      时序进入二十一世纪,哥弟俩正式把加工厂驻册为泽豪槟榔加工收购点。不久,他俩捕捉到一个事关槟榔加工业未来走向的迅息。即国家在槟榔产区海南推广安装先进生产线,实施无烟烘干生产绿色环保槟榔白果的试点,逐步淘汰用柴火烘干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加工方式。得此迅息,哥弟俩立即找到实施此计划的湖南口味公司,签订了承建合同。在政府扶持70万元及向银行袋款,投入资金1300万元,折掉船湾岭上的旧厂房进行重建。重新租地2万平方米(约30亩)从2012年至2015年,先后建起了3座厂房车间、3座仓库、2间冷冻库、1间办公室(楼上作职工宿舍)、1间厨房食堂的工厂建筑群落。厂房车间引进安装5条先进生产线,筑138个烘干炉。这条生产线,实行流水作业。其流程工序为:以煤块木柴投进一个大锅炉底燃烧,把锅炉中的水煮沸,产生的热蒸气,通过管道引入盛满水和槟榔青的钢炉。以热蒸气的高温,促成水温升高而把青果煮成熟果。再以滑轮把煮熟的槟榔果,抽上烘干炉顶,倒进一个个烘干炉中,这是一个工序。另一个工序,是用高压水泵,把锅炉中煮沸的热水,从管道冲压送到每个烘干炉的散热管网。再用鼓风机,把管网的热水气,吹送进烘干炉中,从而把煮熟的槟榔果烘成干果。而被鼓风机吹冷了的网管中的水,又通过另一条管道倒流回锅炉,重新融入热水而升温再流入烘干炉。如此来回循环,经三日三夜烘干才完成一轮白果之生产。通过这条生产线无烟烘干的白果,成为无任何污染的绿色环保食品。这是国内最先进的槟榔加工生产线。该厂安装5条生产线,是琼海规模最大的槟榔加工厂。据了解,该厂138个炉,一个季节满额3个月投入青果1320万斤,烘出白果330万斤。如此生产规模如此巨额产量,别说在琼海,无人匹敌,就是在全岛,也是名利前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现代化工厂,每个加工季节,都安排350人进厂就业。每个加工季节,工人高者可获3万余元的收入,少者,也有万余元之报酬。对此,社会给予高度的评价。
    (五)
      陈泽豪、陈福伟,从1991年起从事槟榔加工业,即以跳跃式高速发展。可以说,每三、四年就上一个新台阶。先是搞家庭作坊,继而搬到岭上,建起加工厂,最后折了旧厂建新厂,安装先进的生产线,加工产量由1992年的4000斤,至2015年剧增而为330万斤。而陈泽豪、陈福伟,在槟榔加工业的发展中,每上一个新台阶,就实现一个身份的转换,先是由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转为一个槟榔加工专业户,继而转为槟榔加工厂的厂长,再而转为现代化大工厂,大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从一个身无分文,靠借款起步,到创下几千万元资产的赫赫有名的大企业家。两人身份的漂亮转换,彰显了两人确有过人的智慧、胆识和非凡的才干。两人已然是乡村人群中之智者、能人、高人。然而,两人的身份无论怎么转换,都变不了那像山一样厚重、质朴的农民本色。
当陈泽豪、陈福伟回眸自己走过的创业历程时,他们概括总结最精僻的一句话是: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感谢这个改革开放的时代,感谢社会各界的支持。没有这三条,我们有多大才能,都没有用。这不是客套话,这是一句肺腑之言。他俩说到了问题的本质。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橙黄红私人定制摄影
  
  • 辟洋牙克西
  • 发表于:2019/8/11 14:27:14
  • 来自:新疆克拉玛依
  1. 沙发
  2. 正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找不到你讲的有关孤儿的 文章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