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聚奎塔传

  • 春风
楼主回复
  • 阅读:15608
  • 回复:2
  • 发表于:2017/10/24 12:26:32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漫步塔洋镇,访古寻踪迹。塔洋镇西南角约五百米处,一座巍然耸立于广袤田畴之中而又保存完整的古塔映入眼帘。这就是闻名遐迩,令多少文人墨客不断寻踪探幽之情的海南省保护文物:琼海市塔洋镇的“聚奎塔”。
    巍巍聚奎塔,高近三十米,为七层八角形,八面玲珑,层层递减收缩,属楼阁式砖檐塔,塔基、塔台、栏均以石砌。塔檐由四至五六道棱牙砖与线砖叠出檐,形成柔美流畅的抛物线外形,檐下倚角施以斗拱,第二层至第七层每层各面各筑真假拱门,其中只有一面为真门,底层塔门额上镶有“聚奎塔”石匾。从底层入内,顺一条夹墙中的小梯道登上第二层,然后依次拾级旋转而上,可达顶,站在圆形塔巅之上,放眼远眺,四周美景尽收眼底。
    该塔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年(1575),但要晓得建塔原委,还须从万历皇帝的爷爷嘉靖年间说起。那时期,嘉靖帝手下,有个琼籍大臣,名叫海瑞,不但为官清正,而且非常关心民间疾苦,常常针对国家时弊,冒死向皇帝谏言,但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皇上听了很烦心。某天,嘉靖帝忽问海瑞:“海爱卿,如卿之才琼州多少?”海瑞答道:“有三升粟脚米之数”,此言既出,难免奸臣严嵩听到,仅一个海瑞在朝,已令他焦头烂额,难以应付,若琼州再出三升粟脚米人才,那还得了。立马派他的忠实爪牙胡霸朝过琼,在各地筑起许多各式各样的塔,以期破坏琼州的风水格局,此后再无才子跨琼州海峡进朝。
    关于建塔的具体时间,文献记载各有不同。据《琼东县志》为万历二十七年(1599),《琼海县志》为明历三十三年(1605),而根据明代定安籍进士、南京礼部尚书王宏诲撰写,但因年代久远字迹模糊,海南文化研究专家阎根齐,通过技术手段稽考过的《乐会新城志》碑文,详细记载了该塔始建于万历三年(1575),比原《琼海县志》记载的(1605)年还早三十年。
    时任会同知县卢章,非常敬重海瑞为人刚正不阿,痛恨奸臣严嵩把持朝政,一手遮天,也清楚朝廷在此建塔的意图。但自己一个七品芝麻官,又能奈何。期间,卢知县做了个梦,梦见一个自称宵霍的人,穿着青衣袍,站在一个七层高的塔顶说:“卢知县,造七级浮屠,子民安,人才出。”接着连念:“奎塔插天连甲第”,继隐去。翌日,卢知县赶忙请来画匠,将梦中看到的梦境描绘出来,是年夏初开始督工依样打造,至冬末完工,取名“聚奎塔”。“奎”为二十八星宿之一,“聚奎”为吉星长驻之意,事毕卢知县甚慰,觉得自己为官一任虽说没有造福一方,但也算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实事。
    卢知县为官一任,梦寐以求地为一方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的为官之道,四百多年在塔洋乡村坊间流传,历代县志也留墨迹,“为民办实事”已成“口头禅”,干部也好,老百姓也好,都乐意接受。抬头见塔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都有模有样,这正是聚奎塔古风流韵的濡染,也成为今日塔洋镇党员干部为实现琼海市的奋斗目标:产业强、城乡美、百姓富、社会和而撸起袖子努力干的动力!
    聚奎塔建成后,并未象奸臣所想的那样,镇住一方才子。反而在塔光的普照下,不出十年,会同县境里,前后催生出施善教、黎梦贞等举人,应了“奎塔插天连甲第”的偈言。此后的四百多年间,更是象滚雪球一样,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其中,明朝万历年间:举人王世亨;大清年间:进士符汉理、岁贡符瑞熊;民国年间:法国里昂大学法学博士符传钵,黄埔军校毕业国民党陆军少将王诗萱,防空学校教授周长耀,广西省合浦军分区少将曾令福,中山大学毕业国民党少将詹尊泮,广州大学毕业 任中共琼东县委宣传委员、第一区区委书记王君汇;1926年参加革命,解放后历任海南行政公署副主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等职的肖焕辉,1932年参加革命,解放后历任晋江地区地委第一书记、省农委副主任,八大党代表等职的福州军区司令员洪椰子;解放后: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态研究员王绍庆,1967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学院,享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孙杰芳,1962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部后勤部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董传先,1983年毕业于海南医学院医疗专业的硕士生导师王丁,1986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大学任琼海市中医院内科主任的符关浩,2008年被中央音乐学院取录的钢琴女孩王巧;还有留美博士周美义,剑桥大学博士康长杰,马来亚华文教育专家、博士陈业良等都是聚奎塔周边各时期涌现出的学界、政界、军界和商界的佼佼者。上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的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高士山村出了个革命英雄卢业光,与日本鬼子周旋,与国民党乡长、乡丁斗智斗勇,解放后离休解甲务农当生产队长,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红军回乡当农民的一典型。
    特别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还出了一个琼剧泰斗,舞台状元陈华,一九五七年赴京演出,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毛主席接见陈华的喜讯,象春风一样吹拂着古老的聚奎塔,吹拂着古塔周边方圆几十里的乡村,整个琼东县境一片欢腾,人们奔走相告,久久沉浸于骄傲和欢乐之中。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仍然是塔洋人茶余饭后的开心话。中国琼剧名人之乡——塔洋,开创了琼剧舞台状元上朝见主的先河,美誉远扬海内外。后聚奎塔古韵孵化出来的人才岂止是“三升粟脚米之数!”
    上世纪五十年代,那时期的塔洋公社医院还没有定所,聚奎塔以它那喻七级浮屠之体,挂上红十字,与白衣天使一起担当起救死扶伤的义务。那时的塔洋人去看病,说是去塔看病,去生仔,说是去塔生仔,许多不明就里的外乡人,很奇怪,难道塔也能生仔?只有土生土长的塔洋人才晓得是怎么回事。今天不少上年纪的塔洋人,就是从聚奎塔里生出来的。
    悠悠岁月,斗转星移,人间几变,但聚奎塔依然巍然耸立于塔洋大地,笑傲苍穹,而古韵尚存。屈指一算,已有四百四十二年,这并非它与生俱来具有金刚不败之体,而是琼东子民一路悉心呵护的成果。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还是在各个历史时期,聚奎塔每遭变故,都会牵动塔洋人的心。乾隆年间,塔顶损坏,太学士王元吉捐资维修,将塔誉为“县治文峰”;民国十一年,琼东第一任县长王大鹏主持在塔周围建造庙宇,增建凉亭景观;一九七三年受十四号强台风袭击,塔身受损,庙宇尽毁,琼海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聚奎塔;特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跃进时期,掀起大炼钢铁高潮,有人提出要用聚奎塔做高炉炼铁,塔洋民众对聚奎塔怀有深厚感情,强烈反对,甚至以身命抗争,使此文物保存下来。2002年塔洋镇政府为了保护聚奎塔,拨十八万元进行塔体维修,由于施工使用的是现代建材,导致聚奎塔原貌有损难保,塔洋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多方呼吁,寻求帮助。2003年,时任琼海市副市长郑庆智主持,省文体厅文物管理处与琼海市博物馆再次共同维修,施工人员先将原维修时使用的水泥全部剥离,再将石灰、桐油、糯米等混合制成的传统材料 灌入塔的砖缝之中,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使聚奎塔原状如故保存下来,塔洋民众拍手称快。
    躬逢盛世,国泰民安。历经沧桑的聚奎塔,1994年被国家定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还在周围圈出一公顷土地为聚奎塔保护用地。特别是,2011年聚奎塔在海南电视台“文化零距离”、琼海电视台“民声栏目”及中央电视台相继播出,引起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使沉默多年的聚奎塔重燃烛光,揭开新历史时期的光明前景。
    巍巍聚奎塔,耸立塔洋大地,置身田园之中,风风雨雨四百多年。多少人为它牵肠挂肚,多少人为它访胜探幽。你说它是中国旧社会遗留的封建传统产物也可以,你说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化的一部份也可以。巍巍聚奎塔,是塔洋人的心灵地标,是塔洋人的乡愁。今天国家定它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塔洋镇政府和塔洋父老乡亲为它著书扬名,就是对这座历史文化古迹的褒彰。 
    如今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发展,风雨中矗立了四百多年的聚奎塔,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琼海这座美丽田园城市,以具有旅游、观光和宗教为一体的独特魅力,续写它的中国传奇……(作者:冯时芳)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天涯我在
  • 发表于:2017/10/24 13:28:10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好文,感谢作者冯老师,也感谢马老师推荐好文!
  
  • 嘿嘿
  • 发表于:2017/10/25 7:00:13
  • 来自:河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有机会去瞻仰!
走了这么久…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