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冯衍甫|闲愁最苦

  • 琼海在线
楼主回复
  • 阅读:2226
  • 回复:0
  • 发表于:2018/7/18 9:11:10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冯衍甫



古远的词章,仍见能石破天惊。

悠远的激情,仍可掀动人们心底的巨澜。

这便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神韵及其张力。在我的意识里,中国文化创造下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无与伦比的。积淀得愈深,这种力量便愈加雄厚和强大。

有人说:“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这“贬官文化”是否说得科学姑且不论,而这种文化的激越飞扬,这种文化迸发出来的那种悲怆汹涌澎湃,是极具震撼力的。

“贬官文化”,说到底是一种悲剧文化。一个好端端的人,一个极有抱负又极有才情的人,本可以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却因为不中意,被御笔一批,滚了千里万里的蛋,去到了边远的荒蛮所在,雄才无法施展,抱负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试想,人世间还有什么能比这种遭际更为可悲可恨可痛可苦的呢?

面对这种遭际,贬官们的反应,各各不一。屈原的反应是扬起泼天的牢骚,李白的反应是把愤郁寄于超逸,杜甫的眼光移向老百姓的疾苦,柳宗元与自然对话、与自己对话,陶渊明情寄桃花,苏东坡蓄势待发……皇帝老儿们的御笔批点,没承想批点出来了中国灿烂的文化,为后人竖起一座又一座丰碑,这是他们始料不及的。

姑且不去理会皇帝老儿们为何这样讨厌那些饱学之士,而中国文人的人格以及他们留给我们的这些“贬官文化”的巨烛光辉是永不磨灭的。   

我没有太多的机缘,无法去叩拜那许许多多贬官的遗踪,对于“贬官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贬官遗迹,如杜甫草堂、柳侯祠等,我只能凭借名家的手笔去心领神会。我觉得“贬官文化”中的最健壮的文品和人品,是最让人膜拜至虔,永尊楷模的。   

在此之中,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词人辛弃疾最叫人扼腕击节。    

辛弃疾出生在沦陷于金朝的山东历城(济南),少小失怙。年轻的辛弃疾眼睹山河沦丧,百姓哀号,爱国热情奋激昂发。二十二岁,他率部二千余众揭竿起义。二十三岁奉表归南。那时,辛弃疾“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实在是“气吞万里如虎”。归南之时,他曾率骑五十,勇闯五万(亦有说五十万)之众的金营,缚取叛徒,献交朝庭。那些时,他“壮岁旌旗拥万夫,锦鞯突骑渡江初”是何等英发?

他本想“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收复中原,雪报国耻,“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然而,迎接他的是当头一盆冷水。沉迷于偏安一隅的南宋小王朝,经符离一败,已胆破心寒,宋金议和已达,收复中原的大业已置之脑后,赵家皇帝和新贵们夜夜弹唱后庭曲,有谁来理会你辛弃疾的、《十论》、《九议》呢?尽管这些建议剀切赅备,那只不过是你辛弃疾空抛一腔热血和才华,只不过是被扔进字纸篓里头的一纸空文罢了。

“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郊种树书。”

“上马能杀敌,下马能草檄”的辛弃疾哟,始终得不到重用。虽然后来也曾不断担任地方较高的官职,却常遭攻击而不能久位其任,屡受贬斥,“三士三已”。在大有可为的中年,竟两度罢职闲居达二十年。到最后,连那个小小的闲职也给削去了。骐骥伏沥,青骢衔槽,怅望中原,感念平生,其内心是何等不平!

报国之心,“到死心如铁”。但是,此时的辛弃疾已是“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可怜白发生”了。于是,他万般无奈地“梦回吹角连营”,“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这是何等的悲壮呀?

最可苦的是,面对“剩水残山”,辛弃疾“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心里头“千古多少兴亡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总算他“悲歌未彻”,企盼着曹刘、寄奴、孙仲谋们的出现,到六十六岁,他仍自称廉颇未老尚能饭,只是北定中原之日已是遥遥无期了,总算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却只是“无人会,登临意。”一个年近稀古的老人,瑟瑟索索,秋风萧杀,浊眼望断,仰天长啸,沧然涕下,这又是何等的悲苦啊?

这就难怪得,他要长叹:“闲愁最苦”了。我不知道中国的文人是否就是天生的这般命苦。总是那样的酸楚,又总是那样的天真。他们比别人都来得聪颖和旷达,却又比别人更显得糊涂和呆板,把自己框死在老早老早就为自己构建起来的规范里,穷其全部的生命精力和才华智慧去固守和死拼,制造了他们一生的悲剧。然而,就在这种磨砺之中,在这种死拼之中,他们创造出了生命的灿烂辉煌,让他们的生命强音在历史的回音壁上发聋振聩。

这,便是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只有这种文化人格,才能同强权对峙,同磨难对峙,同势俗对峙,同潮流对峙。也只有这种文化人格,才近百姓,通鬼神,动天地,让中国文人的生命构建得坚韧,阐释出张扬,发射出光彩。

“中原沦陷的悲痛,驰骋疆场的豪情,誓雪国仇的壮志,投闲置散的郁怀”,造就了辛弃疾独特的文化人格,因此,他写出了“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章,开了一代词风。也因此他“一生爱国,始终一节”,“有机会辄为地方造福”,为国为民,他“呼而来,麾而去,无所逃天地之间”。

“岭头一片青山,可能埋没凌云气?”

“且临风高唱,逍遥旧曲,为先生醉。”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简单生活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