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心怀一腔赤子情——抗日老兵华侨朱世保的故事

  • 云山野竹
楼主回复
  • 阅读:7050
  • 回复:1
  • 发表于:2018/9/18 11:40:37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作者:朱德松

本篇根据《中国报》黄埔老英雄一文部分资料撰写,在此特向原作者致谢。

    半上午的太阳从不远处的椰树顶上透过几缕阳光,照在朱氏宗祠的屋顶和东边的风头墙上,祠堂后边那用混凝土浇筑成的护祠墩,耸地而起,成一面坚强的后盾,拱护着祠堂的后墙,五个竖写的带着鲜红色彩的"泰山石敢挡"楷体大书,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显得格外端重、饱满而猶劲,仿佛有一股坚刚无畏的凛然正气,正透过这五个红字迸射而出。

    滨滩村朱姓宗祠坐落于石龙桥南岸桥头西侧,是在华侨朱世保极力主张并出资支持下,于2007年新建起来的。宗祠一座三间,砖木结构,屋形依本地传统老房子屋式构造,屋顶半山斜式瓦面,饰贴琉璃,脊带双龙戏珠,屋裙飞檐飘栋,尽显古色古香风格,大方得体而纯朴自然。

    朱世保祖藉琼海市石壁镇下沟门村,是朱姓头面人物达棠公庶出之子,排行老三。达棠公清末远渡南洋,在新加坡创业有成,在南洋另成新家,1923年,朱世保出生在新加坡。

弃笔从戎

    日本鬼子在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此一强盗行径引起天人共愤,抗日救亡的浪潮,不仅迅速席卷全国,也遍及全球的华人世界。尤其是在1939年,侵略者的铁蹄竟进一步踏上了海南岛,更激起侨居东南亚的海南藉侨胞的无比愤怒。各界爱国华侨纷纷自发组织起来,形成社团,从事募捐物资,筹措资金,运送回国,支持抗战。并广泛发动侨民组成回国服务团,投身抗日救亡的全民抗战中。国民政府也在华侨侨居国,招募生员,送黄埔军校接受军训,培养新一代的军事人才。1940年,朱世保正在新加坡的中正中学就读初二,年仅17岁的他,一听到黄埔军校招考学生,毫不犹豫地就报名投考。

    当时的决定虽然少不了来自青年时代潜意识里的一股热血,但这种心念毕竟相对朦胧,朱世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并不放豪言壮语,只微笑地解释说自己当时的这个决定,不过是一时贪玩而已。然而世事难料,这个决定却改变了他的人生。

    踏上征途的那天,坐在轮船上,挥手与父母告别。此一去征程万里,天南地北音信稀。此一别生死未卜,山重水复路无涯。新加坡红码头上父母送别的身影,几十年过去,依然历历在目。"看到前来送别的父母眼泪直流,心中才有了万般的不舍。"

    踏上征途的第一个夜晚是在轮船上度过的,翌日才扺达越南西贡,上岸稍作休息之后,转坐滇越线火车直达云南省会昆明,接受灌输党、国的精神训话。

    之后他们这群人再由军用卡车载往贵州独山城的五里寨,这里离黄埔军校华侨总队的驻扎所在已经不远,第一晚寄宿在老百姓的农舍中,吃到了别具风格的农家饭菜,此刻更加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朱世保投考军校之后,才知道前方的考验重重,经过军校的历练,他学会了应付战争的技巧,并在毕业后被训练为情报员,与美国情报员一块儿工作,成为一位名符其实投身抗战救国的英雄,这是后话。

军校生涯

    朱世保是黄浦军校第十七期受训学员。

    对他而言,军校生涯绝对不是南柯一梦,而是影响他整个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刚开始时的日子过得很辛苦,不少学员有时会因感触太深,夜晚蒙被放声大哭,其他人也会受到感染而哭,只有在连长巡房时,这些哭声才会停止。

    头半年的劳动服务可以说是苦不堪言,膳食方面也很不理想,"只有肥肥的猪肉在锅中煎一煎,再把青菜倒进去煮,加上一点盐和水,就这样配饭吃,不曾看过肉和鱼。"

    身为侨生的他,偶尔还会收到家人寄过来的零用钱。"一领到钱,我会到军校的合作社买大包祭祭五脏庙,慰劳自己。"

    当时一天供应两餐,进餐时间在中午12时和傍晚5时,为了留下剩饭当宵夜,他想出一个方法,就是第一次装饭从不装满,第二次装饭时才把饭装满,如此一来,才可以把剩饭留下来当宵夜。

    尽管当时吃的苦头不少,但他并不以为苦。"人到无求品自高,我对物质没有太高的要求。"

    当时满腔热血,一心想抗日,再多的苦头都不怕。

    尽管抗战期间是国共合作时期,但是两党的关系却非常微妙,所以即使是远赴中国接受军训的侨生,在自己人的队伍中也不代表是安全的。

    朱世保讲了在军校受训时的一段故事。

    有一个同样是从马来西亚回中国接受军训的侨生,名字叫做丘江滨。有一次丘江滨收到来自家乡朋友的家书,信封上写着:朱毛寄,是一位绰号叫霹雳的发小朱毛(后改名朱宝)的来信,落在同样来自大马的侨生眼里,自然一目了然,但在国民党的眼中,则绝对不是那么回事,他们认为背后大有阴谋也说不定。因此怀疑吕江滨是朱德、毛泽东那边派来的人物,认定吕江滨是共产党员,于是下令将他关禁起来。

    同样来自新马的侨生,当然清楚这是什么一回事,当即将情况反映给校方,但无济于事。这位一心回国抗日的倒霉青年,被当局关了整整一年多之后才被释放,而释放的原因也十分简单,有关当局观察他的行为言论,怎么看都不象个共产党员之后,决定释放他。这件事在受训生中造成很重的阴影弄得全体受训生人心惶惶,草木皆兵。

拒发怃恤金

     国内现在有一种舆论,就是对国民党对待抗战态度的评价,认为国民党代表的国民政府,在抗日的态度上还是主动积极的,持这种论调的人要么缺乏亲历,要么是借助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而主观臆测,编造谬传。朱世保回忆说:他们这批在1940年报考军校,接受中央军校十七期第廿六总队军训的侨生,在抗战胜利后,全部选择回到大马,没有参加国共内战,国民党退到台湾之后,就把他们这些老军人给忘记了,连怃恤金也不发给他们。

    台湾国民党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怃恤金建议,建议提供每名退休军士8万美元(约29万6000令吉)的怃恤金。于是他们这些已经处于退休年龄的抗战老兵,据此向台湾政府做出领取应得怃恤金的申请,但台当局竟然拒绝了他们的申请,理由是他们仅抗日,未剿共,因此拒发怃恤金。由此可见国民党代表的国民政府,把反共看得比抗日重要得多。
 

  从事情报工作

    在还未加入中美合作所之前,他被派往重庆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服务,实习各部门业务的分类,主要是接收、派发、归类和整理文件,当时他只觉得这份工作枯燥、乏味不堪,一年后要求调职,不但不被批准,反而调入位于重庆歌乐山的中美合作所,从事情报搜集、分析、整理分类和电文的破译工作。

    中美合作所,全名为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是当时的情报重地。

    "当时我们和美军在同一办公室内工作,两者的座位面对面,但我们从不交谈,都是各做各的。"

    "我们的工作很严格,不能出错,如果不幸有大事发生的话,会被拉去枪毙;即使是小差错,也会被捉去坐牢。"

    当时中美合作所的所长为人和蔼,获悉他懂闽南语之后,常常在夜晚邀他陪伴,一起工作。

    他在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情报部门,工作一干就是两年半,直到二战结束,才被派至后方训练新兵。

    "在美国投放原子弹之后,可怕的世界大战就结束了,我被委新任务,训练新兵。"

    实际上,碍于情报员这个敏感的身份,即使在二战已经结束了整整七十多年的今天,他还是无法𣈱所欲言,许多时候都是点到为止,无法深谈。

主动退役

    随着二战结束,他退下情报线,改为训练新兵的军官。他被派往贵阳团营区第一大队第一中队当中尉,训练那些从乡下征来的新兵。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迎来的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这时的他不欲参加这场内争,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中国人打中国人有什么意义?""当时我们已听说蒋介石和共产党谈判持续了两个星期,但最终还是谈不拢,内乱正式爆发。"

    他成功地与断了音讯的父母重新取得联系,得知之前有婚约的女朋友还在等他回国(马来西亚),于是觉得冥冥之中有了安排,命运告诉他是时候回去结婚了。

    完婚之后,他和爱妻在柔佛拉美士经营咖啡店,并育有三名孩子,直到七十余岁才正式退下来。

震古烁今  怀抱桑梓

    抗战胜利后,朱世保因思想上抵制内战,便借故回马来西亚结婚而退出军界。其后,便与妻子一道开商店茶楼谋生,不再复出。一九四八年,曾偕父携妻回乡拜祖认宗,当时恰逢朱姓三修谱谍,其父曾要求谱局将世保修入他的庶出之子从谱正修,但族中父老却有异议。对此事,世保公颇为耿耿于怀。世事如棋,人生变幻,不久国民党败退台湾,共产党掌握江山,对所有在国民党政权工作过的人员,一律以旧伪反动流而肃镇惩罚。世保避居海外,五十年不再脚踏乡土。与此同时,大陆政治气候多所变化,破旧立新,宗庙祠堂,尽遭劫灭之数;宗族谱谍,皆成灰烬之物。人生宠辱得失,一切都成过眼云烟,均已不堪回首。

    一九九八年,世保回国,已是古稀老人。谈及回祖认宗,无不唏嘘感慨。回新马后,无论在书信或电话里,每次都对族孙传泰语重心长,嘱咐一定要想办法再把宗祠修建起来。老人的心愿,一直到了2006年才实现。老人自掏腰包八万元人民币,再加上族里人丁摊派集资,才在万泉河石龙桥南岸的滨滩峝主庙前,建起一座三间、不足一百平方米的砖木结构的朱氏祖祠堂。

    老人亲笔写了"震古烁今、怀抱桑梓"八个颜体楷书,并用上等红木制成匾额,挂在祠堂里,并提议在祠堂的后面,浇涛一块混凝土的石墩,竖写“泰山石敢挡“五字其上,做为护祠之墩,多少钱,由他出。

    有不少路人看到这五个竖写的大字,指出过,应该是“泰山石敢当”,而不是“泰山石敢挡”,因为这是一尊有传奇色彩的神名,多了个提手是错了的。对此,老人不置可否,坚持用挡字。几年后,又有一拨人在当字和挡字上指指点点,那次恰逢朱老回来,朱老对着来人和诸多朱姓后代宽厚但却多少带点诡秘神情的笑了笑,意味深长地说:“多了个提手好呵!多出些舍得出手的后代,不要有抽手旁观想享当然的人物。”
  
    如今,年逾九十的朱世保两老,依然健在,俩人携手同行,继续走着未完的人生路。



来自手机版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琼海在线
  • 发表于:2018/9/19 9:13:15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悠悠赤子心,拳拳报国情
简单生活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