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朱慧静|古韵越千年崖城风姿新

  • 琼海在线
楼主回复
  • 阅读:4706
  • 回复:0
  • 发表于:2019/3/13 8:12:55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朱慧静

  人的眼睛能看多远?有诗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人站得高,就能看到千里之外。但是,如果要看清楚一个物体,人眼的视力的长度,最多却只有6米左右。

  要看清一座城市面貌,既要纵向看,也要横向看。纵向看,是看其历史和实物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横向看,是看其经济文化发展的程度。距三亚市40多公里处的古崖城区,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此基础上,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已变成为高度发达的城区。要看清它,只能走近亲历其间。

  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把遥远的物体拉近了看,并非是一件难事,驱车几十或几百公里、飞机飞行几千公里,天文望远镜可观察数百万公里,而我国的“天眼”可遥察亿万光年之外。毛泽东主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已不再是诗人的想象。

  地道海南三亚人的何女士,娴熟的驱车让我们的视觉很快缩短了与崖城的距离,于是,我们看到了100年前的骑楼式建筑,看到了数百年前那些低矮木柱木板结构灰瓦的民居,看到了千年以上纵横交错的古街道……


  透过斑驳的苍桑岁月,穿越遥远过去的历史,纵观崖城的前世今生。街道依旧狭窄,纵横布局有序,很符合周礼中关于城市建筑的规制。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崖城当时地处偏远的海南岛,但中原文化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崖城人在狭窄的街道往来匆匆,古朴骑楼店铺鳞次栉比,古韵悠悠,与临近现代化城市三亚市主城区意味迥然有别,若不是有些现代化设施,便叫人恍若倒流百年之感。

  崖城区的陈先生和崖城镇的陆书记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他俩都致力于建设家乡、改变家乡为己任,努力地做好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漫步在狭窄的古街道上,他俩告诉我们,三亚古称“崖州”,也名崖城。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风质朴,人文素质高。早在秦始皇时期,就设置南方三郡,崖州是其中之一象郡的“外檄”(边界)。在宋以前为土城,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始砌砖墙,后经元、明、清三代扩建,成为一座规模较大的坚固城池。清道光年间,古城建筑基本定形,古城东、西、南、北门分别是阳春门、镇海门、文明门和凝秀门。城外开护城河设吊桥,城内设御敌楼、谯楼、月城等。岁月迢递,斗转星移,崖城古城现存文明门、北门小段城墙及崖城学宫、迎旺塔、盛德堂等古建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快速步伐,为了适应更快的发展需要,三亚市迁到了现在的地方,崖城便成为三亚市的一个区。

  有着悠久历史的崖城,必有其悠久的历史遗迹。在一个残破的院门前,年轻的陆书记告诉我们,“这里原是崖城政府办公处,由于年久失修,已是断壁残垣,但旧貌犹存”。推开残破的木门,宽敞的院内杂草丛生,斑驳的照壁立于左侧,这与内地大户人家照壁位置立于大门正面有别。照壁正中,鲜红的底色上书写着一个笔墨厚重的寿字,寿字两边是镶嵌着画的副屏,其画残离斑驳,只能依稀辨别出是松竹鹤之类画面。这种松竹鹤画与寿字搭配形式,是符合照壁格式形制的。低矮灰瓦屋的门楣上有三幅被称之为崖城宝贝的画,分别是喜雀、仙鹤、鱼。画面斑驳陈旧,色彩被岁月淘洗驳蚀,尽显岁月苍桑;房屋木柱木樯,榫卯结构,斗檐雕花,镂透花式窗棂,古朴古韵,与江南苏杭、徽州等地房屋建筑格式绝无二致。屋内早已无人居住,四壁蒙垢,灰尘覆地,苍凉之气袭人心扉。这房屋虽然破旧,但曾经是官员办公之地,承载着崖城过去的文史信息,如能依旧修复,应是供人们游览怀旧的重要场所。


  在残败的围墙外,有一棵巨大的古树立于墙边,它树杆上布满标着示岁月的榴块,与地面相接处,树杆空洞约一米余长,可看出其衰老迹象。然而,它的树冠却硕大,枝叶茂盛,其花白色,状似中草药中金银花;此花凋谢委地后,便结出如葡萄般大小果实。陆书记指着树上果实告诉我们,“此树名叫‘割舌树’,如食这果实,舌头便会如刀割般流血。但是,如果摘其树叶嚼之,即能止血,不治而愈”。

  真是太神奇了!我曾见过划破树皮而流“血”的重阳树,也见过树皮软若肌肤的黄波萝树,如这样神奇的“割舌树”还是第一次见闻,可见世间风物之茂、奇事之多。

  登上崖城古城墙,纵目四望,崖城旧貌新颜尽收眼底。城中心古街道纵横,外延则洒落着栋栋现代楼房,南山青葱高耸,靠海面就是南山佛教文化景区;北边山峦巍迤起伏,如画屏屹立;其间良田阡陌,水系如织,与南海相接,构成了山水互依互傍,护卫着崖城,我不由赞叹:“好一片风水佳地”!

  陆书记指着城墙下的民居介绍:“崖城在上世纪20年代,古城城池仍保持着原貌,解放后,古城城墙基础还可循沿环视。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文化飞速发展,崖城早已旧貌换新颜,现在崖城这段城墙和城楼,是重新修复的。”他指着城内的学宫说:“崖州学宫是崖城人的骄傲。崖城昔日不仅商贾云集,繁华热闹,而且文运昌盛。这得益于历代一些君王把文人墨客、圣贤学者、达官名流流配谪居于此,单是副宰相以上的大官重臣就有14人之多,如唐朝的韦执谊、唐瑗;宋朝的丁谓、赵鼎、卢多逊、胡铨等。他们虽然因各种原因获罪贬谪,但却把中原各地文化带到崖城,从而对崖城经济文化的兴盛和人民群众素质的提高,都产生着重要影响。到了明朝时期,崖城已是‘弦诵声黎民物庶,宦游都道小苏杭’的盛况了”。


  崖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就了崖城美丽的文化景观。元朝时期,一个名叫王仕熙的官员、文人被贬谪到崖城后居住了五年。在这期间,他写下了不少赞美崖城的诗篇,以及诸多有口皆碑的佳话,其中最为被称道的是引进中原“八景文化”,最早确定了“崖州八景",即“鳌山白云”、“鲸海西风”、“边城斜照”、“水南暮雨”、“稻陇眠鸥”、“竹篱啼鸟”、“南山秋蟾”、“牧原芳草”,这八景都有文字记载,其中的“水南暮雨”,王仕熙有七律诗赞美说:

  千树槟榔养素封,城南篱落暮云重。

  稻田流水鸦濡翅,石峒浮烟鹿养茸。

  明日买山添薯蓣,早春荷锸剪芙蓉。

  客来疍浦寻蓑笠,黄蔑穿鱼酒正浓。

  王仕熙以生动的笔触,直白的话语,生动地描写出了崖城旖旎、富庶、恬淡、素雅、祥和的美丽风貌。如果身临崖城,细观细品极具特点的各种景观,便有置身江南婉约柔情致别样的风味,便会深切感受到古韵越千年,崖城风姿新的绝佳意蕴和质感。


  崖城不仅风光优美,有柔美的质感,而且还刚有毅壮烈的风骨。公元1279年3月,南宋与元朝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海战在崖城海域爆发,经过极其惨烈的战斗,南宋军队大败,南宋臣相陆秀夫不愿少帝成为元朝阶下囚,便背负着只七岁的南宋少帝赵昺、携带着玉玺投海殉难。随行的军民不甘为亡国奴,也相聚投海自尽。从此,宋朝完全被元朝替代,宋改元的历史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尽管如此,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依旧一以贯之,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依旧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轨迹发扬光大。

  地处北纬18度的崖城春日阳光,不似江南春日阳光那样温柔、和煦,反而显得格外阳刚、炎热。崖城城中的人们熙来攘往,朝气蓬勃;城外阡陌如茵,山青水秀,气派盎然。

  任是谁来这里,便会由衷地赞叹,好一派和谐向上的大气运!

  崖城的美,不仅在于自然环境的美,而且,还在于它在中华民族文化强大的根基上展现出来的、新时代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壮美。



简单生活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