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朱慧静|仙窟村中话仙窟

  • 琼海在线
楼主回复
  • 阅读:10033
  • 回复:1
  • 发表于:2019/3/19 11:39:25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仙窟,是一个颇为神秘的词语。而以仙窟作为一个村庄的名称,并具有行政地域的性质,恐怕只有琼海市中原镇的仙窟村了。另外,韩国有个叫“幻仙窟”的地方,是一个石灰岩洞窟。此洞窟内有各种形态的钟乳石和石笋及10多个大大小小的洞窟湖和6个瀑布等景观,还有“梦中宫殿”、“魔法棒”、“万里长城”、“美女像”等形态奇异的钟乳石和设于峭壁上的地狱桥等景点。进入洞窟中,观看各种景象,便有如幻如仙的感觉。这“幻仙窟”严格地说,不是一个地名,而只是一个景点的称呼。除此之外,记忆中尚无别的地方以仙窟为地名了。

  “仙窟”何意?思之再三,不解其意。若按词义猜测,应是神仙居住之地。既然是神仙居住之地,那应该是何等优美的世外妙地啊!


  和煦的春风格外青睐琼海市,遍地绿茵晕染着各色艳丽的鲜花,满目嫣红姹紫,以致无法区分出各种色彩的主次。曼妙的万泉河,携载着五指山的初衷,裹挟着沿岸的精华与灵气,洋洋洒洒,一路渗浸,润育着万物,也携带着大地的万种风情,于博鳌汇入浩瀚的南海。

  忍受着一睹仙窟真容期望的煎熬,等待着期待的梦想成真。流行语词中有句话,“心诚则灵”,果然,这句谶言应验了。

  世间有些事真是怪了奇了,着意求之,偏偏难得,无意之时,却又企求成真。浙江理工大学的张建宏和张晓红二位教授夫妇,御着春日和煦之风,来到琼海市,并邀我和太太一块去仙窟村看望友人。我们欣然应允,并选择了一个风和日丽之日,驱车前往充满神秘色彩的仙窟村。

  仙窟一词中仙字不难理解,窟字有孔穴和室的含义。《礼?礼运》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左传?襄三十年》说:“郑伯有为窟室,而夜饮酒”。窟在这里,是室的意思。显然,仙窟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神仙居住之处,也可以理解为美妙的隐居之地,或者是安逸、逍遥自在的住所。唐樊夫人在《答裴航》一诗中说:

  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

  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嶇上玉清。

  如诗中所说,蓝桥这个地方美得像是神仙窟,美得就像是名人雅士逍遥自在、如神仙般居住的住所。我猜想,仙窟村仙窟一词的出处,恐怕就是典出于此吧!


  去仙窟村的道路确实不好走,从中原镇出发,很快便进入乡村小道。小道很狭窄,仅容一车单行,如对方有车来,只能选择稍微宽点的路段汇车。小道曲折,叉路多,在一个丫字形路口,我们失去了方向,正不知如何走好,忽见不远处有一老乡进入槟榔林,我们刚想询问,他却很快没入槟榔林中去了。正无计可施之时,一位驾驶着电动单车的老乡驶来,指点我们右行便可到达仙窟村。右边小道更狭窄,车行不多远,刚拐过弯道,忽见前面过来一辆丰田轿车,两车相交汇不可能,弯道倒车实在太难,对方车见状,便主动倒车至稍宽路段,两车才免强擦肩而过。

  弯曲的小道曲折地延伸着,有时,车好像是直对山坡而去,似乎就要撞上山坡了,临近时却又急切拐弯,如是这样几次,叫人暗自心惊。不久,狭窄而弯曲的道路被幸运之神拉直了,视野豁然开阔,柳暗花明,忽见一汪如镜般碧水,被椰林和槟榔林夹拥,闪烁着天光;岸边芳草如茵,春花缤纷;民居如彩带般沿水塘岸洒落,形成一月牙状态的村庄。这情景,有点类似于陶渊明在《桃花源》中所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这种封闭式的世外环境,所产生的与世人之间信息的缺失,从而导致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差异,成为一个梦幻般的世外仙地。与眼前的仙窟村交通条件差、处于一定程度封闭的环境状态有某种相似之处,从而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陶渊明《桃花源》中的意境。

  车行至村中,刚下车张教授的友人便迎上来,热情地欢迎我们。经张教授介绍,他的友人姓王名裕秋,退休前是海南大学的一位领导。因为热爱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退休后从喧嚣的海口市来到这偏僻、静谧的乡野,与众乡亲们共建美好的家园。“你看”,张教授指着水塘对我说:“这三十余亩大小的水塘,就是王教授策划、众乡亲们共同努力下,在原有的小水塘基础上拓展出来的”。这水塘之水碧绿如镜,白鹭翱翔,鱼翔浅底,风情万种。水塘不仅改变了仙窟村的生态环境,而且,给仙窟村增添了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提高了这个乡村的知名度,成为外地人来此旅游的一大亮点。

  纵目而望,水塘对岸有亭、阁类似的建筑,亭较大,排列着数张餐桌;中式阁房外形很雅致,与濒水之亭搭配得体,很有江南阁、亭建筑风范。游人临水而坐,边吃边饮,静观白鹭翻飞嬉戏,仰观云卷云舒,任由清风抚摸肌肤,其惬意之状无可言喻。阁、亭之后的山坡上,一大片椰林和槟榔林郁郁葱葱,簇拥着水池和仙窟村,犹如大自然的轻纱漫卷天宇,万众生机由此而生,蔓延出袭人心魄的斑斓五彩,春的浓郁气息也随之凝结在了各种植物的叶片上,荡漾在人们的心灵之中。我不由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便有一缕清新的带着山野特有的气息游弋于鼻端,顿时心潮涌动,血液上涌,脑海随之晕眩。第一意识告诉我,这就是氧醉之状。

  王教授家门前,乡民们熙来攘往,忙于摆桌待客,水塘边搭着三个简易帐篷,厨师们忙碌着烧制各种菜肴,好一派喜庆景象。原来,是王教授家为得孙办喜。乡亲们老少云集,其中有退休干部、教授学者,还有远离此地黎族山寨的负责人(当地人称黎王)。从场面、人员构成和人们的气氛来看,王教授在乡亲们心目中的威望是很高的。

  仙窟村虽然地处偏僻,然而历史悠久。据王教授介绍,明末崇祯戊寅年(1638年),这里原住民是从中原移居到此地,村民多为王姓,以农耕为生,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了。仔细端详,王教授虽是退休之人,但身体壮实,他操着海南口音的普通话,有的听不懂,有的则饶有风味。虽然退休,他不忘初心,致力于乡村文化工作。他行走于乡村附近各村寨,关心教育,搜集各种趣闻逸事、民俗风情、民医奇方,经过严格筛选,去粗取精,多方验证,整理成册,以作为仙窟村文化之典藏。他的兴文益乡民之德,非他依始,而是家传之风气。

  王家长辈早年从大陆来此定居,又随乡亲们一块下南洋寻觅生计。风风雨雨历经半个多世纪,倍尝艰辛,蒙受屈辱,虽然薄有积蓄,但背井离乡之苦,远不是金钱所能缓解的。积淀于骨子之中的怀乡之愁,终于使他们宁愿抛弃较为富裕的生活条件,依然要回到久久萦系于怀的故乡。因此,仙窟村也是一个华侨村。

  王家长辈们深知教育是齐家富民强国之理,回到仙窟村后,主动筹集资金,奖励兴学,资助学业好者深造、成为国家有用之才。他们还兴办学校,强调幼儿教育,注重教育基础建设。因而,仙窟村学风日盛,出了不少学业有成的人才。现在,村里有不少大学教授,有师质很高的中小学教师,还有人在省级机关任厅、处级干部;有些学子出国留学创业,外国学员也来村里学习交流,增添了仙窟村的文气、儒气。由于经济文化环境的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村里长寿老人日益增多,仙窟村真有仙窟之气运了。这种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仙窟村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的确,我们看到仙窟村民居都是二层或三层楼房的别墅式房屋,家家有院,户户有电动车,有的人家还有汽车,生活环境优美,村民们都有着良好的精神面貌。


  优良的生态环境、优质的生活条件,必然会形成良性循环,必然会润育出优秀的人才,必然培育出人们一定程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性。仙窟村的优秀文化就是仙窟村的灵魂。

  有了这种灵魂,仙窟村就有了活力,就有了前进的方向。

  仙窟村的美,不仅在于形,而且,还在于凝聚着巨大精神力量的文化之魂,仙窟村就会真正变得如仙景般美好。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简单生活
  
  • 冬 坪
  • 发表于:2019/3/20 22:43:38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据说此文刊出后,在仙窟村引起较大的反响——有多处失实,建议作者无妨核实修改。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