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阳江三题

  • 琼海在线
楼主回复
  • 阅读:10252
  • 回复:2
  • 发表于:2019/4/2 12:47:09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阳江三题

◆邓小雄

阳江是吾乡

阳江不是江,是一片红色热土。

有四百多年历史的阳江,如何得名未见坊间传说,也鲜有文字记载。大概在七十年代吧,有好事者将琼海所辖公社名字编成顺口溜,其中“阳江龙江九曲江,乐会上埇共烟塘”我一直记得,里面三个带“江”字的公社,龙江有河,九曲有江,一点都不与江、河或水沾边就独有阳江了。

无江无河的阳江,东部平原丘陵,南北西三面环山,深山密林险要天成,远离县城的山区腹地,又居周边去往县城的必经之处,素有琼海“西南门户”之谓。得天独厚的地理禀赋,成就了可歌可泣的红色过往:琼崖革命先驱杨善集、王文明(阳江益良村人)选择这里点燃革命火种;琼崖革命史上多个第一(琼崖第一块中心革命根据地、琼崖第一届特委、琼崖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琼崖第一所红军医院、第一所红军军械厂、第一所琼崖高级列宁学校等等)在此产生;1928年8月12日,全琼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阳江(时称乐四区,即乐会县第四区,1958年乐会县和琼东县合并为琼海县,今琼海市)高朗村举行,成立了琼崖苏维埃政府,选举王文明为主席;被毛泽东、周恩来高度评价为“世界革命的典范”的红色娘子军,经报告文学到故事片,从中国第一部现代芭蕾舞剧到革命现代京剧,早已是家喻户晓扬名海内外了,诞生地也是阳江,大革命时代,阳江俨然革命圣地。

身为阳江传人,生长于和平年代,饱受红色耳濡,对革命先驱肃然起敬,对故乡存留深厚的热爱,每每与人谈起阳江,我都情不自禁的强调我的故乡就是红色娘子军的故乡。

市非市


在琼海,墟镇不论大小,人们总爱将之平起平坐,一视同仁,嘉积、中原、龙江……,这些个地方以前充其量都只是镇或墟,但世居于此的人们不知是托大还是祈愿,习惯叫做“市”。到镇上就是“去市”,逛街则是“行市”。

阳江自清代顺治年建“市”,从“有汉、苗族聚居”的记述来看,其时规模应不小,至少包括现在的会山乡。也许百姓口中的“阳江市”,就是从那个时候叫起的?

打我有记忆开始,阳江“市”就是巴掌大的小不点。就着一块大致平坦的地势,一样高矮一样大小一溜的一层砖瓦民居,整齐码起,鳞次栉比伸展开去,就成了街,临街处辟做生意处所,就成了铺面。两排民居对过之间的余地,盖之以砖,行走久了,街道的模样就出来了,街道东边叫阳东,西边自然就叫阳西。

从嘉积有一条公路蜿蜒而来,在阳江“市”上稍作停顿,再穿“市”而过向西挺进,入“市”又出“市”这段,也是建起一些房子的,大多用做食店(堂)、商店、书店、邮政所、信用社、供销社、缝纫社、农械厂等等“公家”专营的场所。

改革开放后,阳江“市”慢慢“长大”“长高”了,过去的那些“公家”场所大多换了主人,不少先富起来的农人甩掉两脚泥,纷纷入“市”做“市丁”,沿路置地,盖楼开铺,做起各种各样的营生,阳江就越来越有“市”的品相。

得益于发展红色旅游和红色风情镇的打造,故乡阳江的规模已然铺陈得很大了,样貌也在不断变化中,漫步“市”上,新街一水新饰,老街更像老街,吃住行游娱乐等城市功能一应俱全,平日里,不管是白天黑夜,街上总像“交流”般人来人往。

阳江“交流”


阳江“市”虽小,但阳江“交流”不小——规模、声名、影响都够大。

“交流”就是农贸产品贸易的集市,因而到镇上“交流”又叫“发市”,与北方人的“赶集上会做买卖”差不多意思。将集市叫做“交流”,是不是阳江先人的独创呢?我不好说,有待论证。可在阳江,说“去市交流”或“去交流”,童叟皆晓,无人不明。阳江以外,我是难得听到这般说法的。这一颇有地域特色的表达,既生动传神,又贴切精准,在我看来简直妙不可言——做买卖,不就是交流的一种吗?

自明末清初起,阳江就有了“交流”。解放后,不知是政府决定还是老百姓自发俗成,每月的1日和15日,就成了阳江的“交流日”。

“交流日”自是过节般“闹热”。县里县外远远近近的买卖人或闲逛的看客肩挑手提,乘车步行,翻山涉水,早早就云集阳江。这四面八方三教九流成千上万的来客,潮水般翩然而降,平日寂静冷落车马稀的区区小镇,顷刻间人满为患人声鼎沸起来。

“交流日”的买卖一改往常,以席地练摊为主,店铺经营大为收敛。货物都是寻常农家居家过日子之所需,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像“欧村畚萁岭下桶”等“传统名牌”是一定粉墨登场的,卖主和买客交流多了,俨然熟人,你卖我买客客气气,讨价还价轻声细语,不显山不露水,来来去去间买卖就做成了。

与海南其他地方一样,从白小姐开奖起,打奖买奖拆奖就成为彩迷最关心的共同话题,“交流日”也是“奖迷”再好不过的沟通平台,更是“讲码师”施展三寸不烂之舌的“讲坛”。这也是“交流日”一道永远的风景。

天刚放亮开市,中午时分收摊,不消半天的光景,“交流”就圆满完成了,人们像“鸡过庭”般,从那来回那去,来得快,散得也快,走在最后的,都是那些聆听“拆奖讲码”的“彩票发烧友”。孩提时代我是很喜欢随母亲捎上家里的一些劳动果实“去交流”的,我总会央求母亲赏几角毛票,去书店买中意的“公仔册”,或者到公家食堂去打打牙祭。

方便的话,我真想回故乡,“去交流”。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简单生活
  
  • 天涯我在
  • 发表于:2019/4/2 19:00:23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