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梨园苦耕耘 毕生唱琼腔

  • wxidv-ZQ-yYw6149
楼主回复
  • 阅读:5915
  • 回复:1
  • 发表于:2019/6/1 17:37:35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陈华是原省琼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在琼剧界久负盛名,有琼剧泰斗之誉。我仰慕已久,便于去年十一月十日去拜访他。在琼剧院宿舍大楼,我敲开了他家的大门,迎接我的是他的老伴。老人家说,你来的不是时候,他正病着呢。这时,有个老人从睡房里蹒跚着走了出来。他,就是陈华。只见他面部浮肿脸色苍白,右手按着肚子,歪着身子揶步,口中发出痛苦的呻吟。他在沙发上坐下后,气喘唏嘘地告诉我,去年发现肺癌,上广州动手术,身体正逐渐康复,岂料今年六月又患了肠息肉群病。这病痛得厉害,无时无刻都在痛,日不能坐,夜不能眠。什么药都吃了,就是止不住痛。看着他被疾病折磨痛苦不堪的样子,我心里好难过。更为在这种时刻造访他而深感内疚。陈老对无法接受我的采访深表歉意。只回房间找出与他相关的资料、照片和他著作的由香港中华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我的舞台生涯》一书,送交给我。

辞别陈老,我回到下榻的宾馆,立即翻阅他送给我的资料和书本。当我放眼《我的舞台生涯》一书卷首插页那幅一九五七年上京演出毛主席接见他时握手的照片时,我不禁思绪纷纭。照片上的他,身着戏服,脸绽笑容,显得那么年青英俊,那么风流倜傥。同现在病中的陈老相比,真让人为岁月沧桑而感慨。于是,我穿过时间的隧道,去追寻他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从艺生涯。

陈华祖籍琼海市塔洋镇,生于一九二三年。他从小就爱上琼剧。以口哨吹琼剧旋律,是他儿时养成的习惯。有一次,他正吹得起劲,给父亲听到,立即遭父亲大训一顿。旧社会,戏子的社会地位很低,属三教九流之列。父亲说他轻浮,是风水尾,败家子。但他瘾性不改,背地里还是偷偷地唱,家里不能唱,就到田野旷坡上去唱。每当琼剧班来附近演出时,他总是瞒着父亲去看个通宵达旦。十岁那年他到加积镇小学读书。暑假回家度假,假期将满,在加积经商的父亲专程回家叫他上学。其时,适逢名班从当晚起一连三天都在邻村演出琼剧。他要求让他看完戏才上学,父亲却命令他随同进城。他实在太瘾看琼戏了。在进城的路上,他伪装肚子疼,说要拉大便,钻进灌木丛中,借着灌木丛遮掩,匍伏爬行一段路后,便起身跑回村。想不到,他刚进家门,父亲也追回来了。父亲手里拿一支棍子,见到他就猛抽乱打,还将他头颇往墙上撞,好像要置他死地似的。幸好这时母亲回来阻拦。在母亲的庇护、劝说和他的抗争下,父亲只得作了让步,允许他在家看两夜戏。第三天,他才愉愉快快地上学去。

一九四四年,是日本侵琼时期。为了一家人的生计,他父亲到琼山、海口等地做生意。此时,“玉香班”在嘉积贴出广告招生,他前往报名应试,结果被录取了。当年,他还是个十一岁的少年。他个子矮小,但长相好,音质清亮,被启蒙老师王玉香教他学娃娃生。老师教他用木棒顶住肚部吊嗓子,教他练呼吸咬字、行腔、归韵。排练时,一比一划扶着他的手,一步一步地教。他勤奋好学,又聪颖过人,一学就会。仅排练三个月,就登台演出,获得很大成功。在“玉香班”,先后排练演出《书童假相公》《学馆争凤》《新人之家庭》等剧目。戏渐演渐多,他的名声也越传越远。在海口做生意的父亲闻知,立即写信回家骂他母亲管教不严,致使他放浪成性,步人“三教九流”之列。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玉香班”解散,他回到了家乡。为了杜绝他演戏的念头,父亲在加积镇特地为他摆了一铺小推位,教他学买卖做生意。但他哪有心思守着货推做买卖。一九四六年,“岐彩班”在温泉溶沐坡演出。他向父亲提出去演戏的要求。父亲一听火冒三丈,说:“要去演戏,今后就不要回来见我。”老人以为这斥责就可把他煞住。哪知年轻火旺的他,当天就离开家庭,投奔“岐彩班”去。第二天一早便随班到远离家乡百多公里的崖县去演出。从此,他踏上了一条从艺的不归路。当年,“岐彩班”是红透海南的一个戏班。由著名小生谭岐彩出资组成。演员阵营有著名小生韩文华、正旦王玉香、花旦黎和香、老旦岐鸾妈、花生陈乐元等。进“岐彩班”后,他拜韩文华为师,跟着学艺。韩文华为人稳重、严肃、寡言,舞台作风严谨。每逢演出,总是早早化好妆,静坐思考,酝酿情绪,一出台演出,浑身都是戏。韩文华登台演出时,他就站在幕边,边看边学,学

韩文华的唱法、表情、动作,一招一式都一丝不苟地学。久而习之,他演的真有点像韩文华。当年,观众给他起的“小文华”之雅号,传遍全岛。

陈华在表演艺术上得到提高,乃至形成自己的风格,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解放后,由于党和政府对文艺事业的重视,艺人地位大为提高,称艺人为“文艺工作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把艺人吸收进文艺团体,成立了剧团,后来还成立了琼剧院,派党的得力干部加强领导,使琼剧艺术大放昇彩。一九五三年,琼剧第一次赴省(广东)参加四大剧种一一粵、潮、琼、汉四大剧种的汇报演出。琼剧与兄弟剧种之间互相切磋、观摩学习。从观摩中他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特别是深感自己文化低,知识少、见闻狭。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他在繁忙的演出空隙,专心读书。别人玩扑克、下棋,他则啃书本,写心得,记体会。他尽可能博览广读,天文、地理、历史、政治、艺术、唐诗、宋词他都读一点,并注意有所侧重,于业务有关的书就刻苦钻研,以弄清章节之真谛,词句之含义。他原来只读了小学,认得的字很少。他拿来《辞海》等字典,不懂的字、词就查字典。经过日积月累,书读多了,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便提到相当的高度。这样,他便能在演出中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并在唱、做、吟等表演中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称雄剧坛,驰名琼岛,饮誉海内外的“陈华板”,就是他独特艺术风格的体现。这个“陈华板”,并非天生自然而是他博采众长,在气口功夫上将传统的“下腹式”运气法与现代歌唱采用的“胸腹联合式”运气法融汇贯通,使之吐纳自如,唱戏犹似闲聊。他的发声自有一套诀窍,以丹田气作为底气的支力点,充分发挥人体各个共鸣腔的功能和协调作用,在传统的“五音四呼”基础上吸收西洋科学发声法,注意声法的疏密,既保持了戏曲唱法的演唱风格,又汲取歌唱方法的旋律特点,让声音富有弹性,悠扬动听。他的唱腔以“字真”、“腔纯”“板稳”、“韵浓”为突出特点,行腔干净利落,这就是闻名于世、让人百听不厌的“陈华板”。陈华在琼剧舞台上,以演小生而出名。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红叶题诗》中的文东和、《张文秀》中的张文秀、《彩楼招亲》中的吕蒙正、《狗衔金钗》中的梅茂芳等。这些人物,在外部造型上基本相似,都属温文尔雅、年轻英俊,文质彬彬的书生,在表演程式上同属小生行当。但他演这些人物时能根据剧本的主题思想、故事情节、特定情景,做到“不演行当,演人物”、“化其身为剧中之人”,于人物共性中找个性,于个性中找出特殊性,因而演一个象一个,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有个性的书生形象。这些形象,栩栩如生,出现在舞台上,活在观众的脑海里。

陈华在琼剧的改革中,曾作出特殊的贡献。最大的改革是唱腔。一九五三年,他从一个叫《打灶分家》的传统剧目里发掘个尚无定名的唱腔,经过加工改造,成一个定型的唱腔,由他命名为“古腔”。一九五七年,剧团排演《楼台会》一场戏,唱腔中运用了常用的“三七板”、“反线”、“高尖”、“苦板”、“叹板”“迭板”等,还把“古腔”也用进去,形成《楼台会》的成套唱腔。这套《楼台会》唱腔在当年赴京演出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唱片,发行国内外,成为典范性的唱腔。而“古腔”也成为琼剧的保留唱腔,一直沿用至今,让人久唱不衰。

一九五七年四月底,他随同广东琼剧团到北京汇报演出,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接见,是他人生画册中最为绚丽的一页。这次上京演出,他们带去《张文秀》、《狗衔金钗》、《卖胭脂》三个剧目。他们为首都观众演出了六场,受到首都观众的热烈赞赏和好评。五月十四日,团长苏恰在全团大会上宣布了一个特大喜讯:“明天晚上我团要到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毛主席要来看戏。”大家听了,都兴奋得跳了起来。五月十五日,他们提前进人怀仁堂,安排好一切演出准备。演员很早就化好妆,渴望早一刻见到毛主席。好容易挨到19点20分,刘少奇副主席来了,朱老总来了,周总理也来了,可毛主席还未来。突然间,观众席里欢声四起,大家随声从幕里窥望,不约而同地脱口而出:“呵,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当晚是潮、琼、汉三个剧种同台演出。演出时,毛主席边看字幕边看演出,全神贯注地看着演员的每一表情、动作。当演琼剧《张文秀》王三姐(王英蓉饰)“偷包袱”那场戏时,王三姐用折扇顶住假装睡着了的张文秀(陈华饰)下巴时,观众笑了,毛主席也笑了,笑得率真、豪爽,简直是笑容可掬。每一幕间,毛主席都帯头鼓掌。演完最后一场,全体演员向领袖谢幕。毛主席走上舞台,后面是刘少奇副主席、朱老总、周总理、叶剑英、还有民主人士蔡延楷等,都随着上来跟他们一一握手。当毛主席握住他双手说“演得好,演得好”的时候,一股暖流涌于心头,感到无比幸福。当晚回到宿舍,大家谈起毛主席的接见,都兴奋得睡不着。他长夜辗转反侧,浮想联翩。一个过去最受人鄙视的戏子,在新社会的今天,竟然受到国家的最高礼遇。想过去,看今朝,新旧对比,感慨万千,他触景生情,不禁脱口吟曰:“一唱雄鸡天下白,林苑艺树百花开,主席握住我的手,一股暖流涌心怀”。

岁月悠悠。多少事,随着岁月的河流,已沉积于历史的河底而被人淡忘。但那些曾经以超凡的智慧和才能,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他们多彩的人生事迹,永远镌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陈华,这位琼剧的泰斗,就是其一。当这篇文章成稿落笔时,谨祝愿陈老早日恢复健康,尽享晚年天伦之乐。

(原载《琼海市报》2000年2月22日)

注:陈老不幸于2001年病逝。







照片转自“海南琼海琼剧演艺家传略”一书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