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慈母亭

  • 琼海在线
楼主回复
  • 阅读:13939
  • 回复:3
  • 发表于:2019/7/26 11:19:33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吴乾炳


  塔洋镇城东有一凉亭,叫慈母亭。亭院占地面积约70平米,水泥钢筋结构,红柱黄瓦、古色古香、朴实无华、大方有致。它立于交通繁华地段一隅,是过往行人闹中取静、避风躲雨,悠闲纳凉的好去处。

  慈母亭饱含着一个悲凉的故事: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塔洋镇珍寨村住着一家卢姓夫妻,育有两个小女孩。在那个年代,社会无序,百业不振,经济萧条,卢姓一家四口人过着古朴的乡村生活,虽然日子过得很艰苦,但家庭和睦温馨,其乐融融。

  为了使一家人过上宽裕的生活,夫妇同心协力,起早贪黑,耕种劳作。农闲时节,丈夫还外出打零工,尽可能多赚点钱养家糊口,同时,不断寻求更好的谋生途径,改善生活。不久,机会来了,卢先生的舅舅从印尼回来,给这个家带来了不少礼物。舅舅在印尼经商,经营良好。他说,印尼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谋生比国内轻松。卢先生听后,便产生随舅舅往印尼经商的念头,经和妻子商量,征得舅舅的同意,卢先生便随舅舅赴南洋去了。

  丈夫去南洋了,留下两个幼小的女儿,一个才一岁,另一个五岁,持家的重任就沉沉地压在卢太太的肩上,她顿感失落和孤独,可是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她心里就充满了一丝丝的甜蜜。

  半年后,卢太太收到丈夫寄回第一笔生活费,感到无比的欣慰,她感恩丈夫对她们母子们的关切和思念,默默祈祷丈夫身体安康,事业顺利,她对未来生活充满幸福的向往。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不久突然从南洋传回一个不幸的消息:丈夫病逝!这个噩耗,犹如晴天霹雳,把卢太太从幸福的巅峰猛然推往痛苦的深渊,她悲痛欲绝,哭得死去活来,想想自己还这么年轻,今后将孤寡余生,生活的艰辛将一个人去面对,漫漫的人生旅途上连搀扶和安慰的人都没有;想想两个幼小的女儿,从此失去父爱;想想那一贫如洗的家……,她的心中涌起阵阵的心酸和苦楚。是呀,男人,是一个家庭经济的顶梁柱,更是家庭的精神支柱,柱子倒了,家庭也到了崩溃的边缘。一时间,沉重的悲痛与无尽的哀愁向她袭来,使她难以解脱,难以释怀!

  办完丈夫的后事,卢太太咬紧牙关,在悲痛中振作起来,勇敢地面对残酷的人生。勤劳能干的品德和刚强果断的性格给了她面对困境的勇气和决心。为了给家里储备充足的粮食和营造更好的居住环境,她暗下决心,大干一场,一定要撑起这个破碎的家。除了耕作原有的田地外,她还独自开垦大片荒地,种上番薯、木薯、甜薯、高粱和玉米等农作物。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默默地下地耕作。她聪明利索,精通农活,从选种子到收割,一手包揽。收割时节,收获颇丰,除了家用,还有大量的粮食剩余。卢太太用部分余粮饲养一些家禽家畜,卖掉剩下的余粮,拿钱补贴家用。

  在太太的辛勤劳作下,一家人过上了温饱的生活,太太不满足于温饱,不甘于平庸,她着眼未来,谋划未来,不断尝试更有效的脱贫方法。有一次,太太给女儿买零食时,得到了启发:制作销售爆米花、花生饼和姜糖一定很有赚头。说干就干,她出去虚心取经,走访当地的零食制作能手,并临场观摩。在很多热心人的帮助下,她很快就学到了这门手艺。在自家的院子里,卢太太搭起了简陋的作坊,先后制作了爆米花、花生饼和姜糖,并亲自拿到市场上叫卖。她制作的零食酥软甜蜜、脆香可口,很快就打开了销路,她诚信经营,质量保证,价格合理,赢得了口碑。几年后,她又学会了酿酒技术,她酿的酒醇厚芳香,销路很好。经过十几年苦苦打拼,卢太太不仅走出了窘境,还稍有积蓄。卢太太还对住宅进行一次修缮与装修,使居家环境大大改善。卢太太勤劳能干令人们肃然起敬,村里村外刮目相看。

  卢太太对两个女儿的抚养和教育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对她们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儿女年幼时,只要经济条件许可,她总是挑最好食品买,她自家种的蔬菜,家禽下的蛋,是家人主要的菜肴,逢年过节,杀鸡宰鸭,她想尽办法,为孩子备好上等的营养饭菜,一日三餐总让孩子吃香喝足。卢太太下地干活,害怕女儿落在家里挨饿或出什么意外,她总是备足零食把她们带到工地去,找个避风阴凉而又安全的地方安顿好,然后才放心干活。过大年也忘不了给孩子买年糕添衣物。

  孩子生病是卢太太最烦心的事。有一次,卢太太带两个孩子下地干活时,突然下起一场倾盆大雨,母女仨躲避不及,被淋得全身湿透。当晚,两个孩子同时发高烧,难受得睡不了觉,卢太太吓坏了,通宵不敢睡觉,想着法子给孩子降温,不时用湿毛巾给孩子敷贴额头,扇扇风,哄哄孩子入睡。心里十分着急。第二天一大早, 卢太太急匆匆地带两个女儿去见大夫。刚到诊所,得知大夫已出远门办事去了。小孩高烧不退,不能延误医治,经打听,得知乡下还有一名大夫擅长治感冒时,她马不停蹄地带两个小孩赶赴乡下。她背着小女孩,带着大女孩,走走歇歇,十几里的山路足足走了两个小时,累得她汗流浃背,全身酸软。

  转眼间,两个孩子到了念书年龄,卢太太决心送孩子上学读书,可遭到部分族人和村民的非议和反对,他们认为女孩子读书有反族规和传统习俗。卢太太力排众议,坚决送两个孩子上学读书。大女儿读初小未毕业,由于经济不济,被迫辍学,卢太太咬紧牙关送小女读完小学。小女不负卢太太苦心,在校勤奋攻读,成绩卓著。小女知书达理,处事麻利,知恩图报,从小就帮卢太太做家务,干农活,卢太太喜上心头,母女情深。

  不久,有一个巨大的不幸悄悄降临在这个多舛的家庭,年仅十七岁的大女儿不幸病逝。中年失女,卢太太又遭受一次生离死别,她痛彻心扉,与小女抱头痛哭。自此,卢太太和小女相依为命。她暗下决心,一定悉心抚养小女,让她健康成长,出人头地。

  在卢太太呵护与关爱下,小女茁壮成长,十八岁长成一个人见人爱的纯情少女。花香蝶至,求婚者沓来,卢太太在求婚者中,相中一个诚实可靠,精明能干的小伙子定亲。两个也一见钟情,情投意合,很快就牵手人生,一年后生下一个胖男娃。不久,女婿就随亲人赴新加坡创业去了。

  从此,卢太太、小女和外孙一起快乐的生活,可好景不长外孙七岁那年,女婿从新加坡回来,带走了女儿和外孙。自此,卢太太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小女和外孙离去,卢太太有一千个不情愿,一万个舍不得,可母爱的包容和无私压住了她那悲凉的情感。临别前,母女抱作一团,痛哭一顿,一家人依依惜别。此刻,小女中涌起一股无名的酸楚,父亲早逝,母亲忍受着中年丧夫之痛,含辛茹苦把她们姐妹俩抚养成人,姐姐却不幸早去了,给母亲心上又划上一刀,如今自己又撇下她,要离她远去,此后,她将一人孤零零的生活,她对母亲表示深深的怜惜和愧疚,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母亲有生之年好好地关爱母亲,报答她的养育之恩。

  小女碧霞一家来到新加坡后,开始了艰苦打拼,夫妻俩外出找零工,不嫌活重,不嫌薪酬低,不嫌工作时间长,一门心思赚钱养家。她当过杂货店的售货员、小饭店的服务员、街头叫卖小吃等,居住条件极差,一家人就住在不足6平米的一楼楼梯底下,不仅如此,她还经常受到当地小混混和流氓阿飞的凌辱,他们骗吃骗喝,经常赊账不还。尽管生存空间极为恶劣,可碧霞想到自己的母亲、想到丈夫和孩子,她忍辱负重,不做抗争。几年后,他们略有积蓄,就自己开了一家咖哩鸡饭店。

  上世纪50-60年代,新加坡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经济萧条,百业待兴,社会不治。李光耀执政后,大刀阔斧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社会环境大有改观。得益于良好的社会环境,碧霞一家乘势而上,全力以赴经营自己的小饭店,生意一度做得风生水起。碧霞十分感激母亲送她上学念书,正是在校所学的知识使她打理生意顺风顺水。

  小富起来后,碧霞不忘家乡,不忘故乡亲人,更不忘自己母亲。她通情达理,乐善好施,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母亲的安危常让她牵肠挂肚,夜寐不宁,每每想到母亲一个人在家乡孤独地生活,她心酸的泪水就一个劲的往上涌,她悔恨自己不能把母亲带在身边,悔恨自己在母亲有生之年不能陪伴她,她感到深深的愧疚和自责。她每隔几个月就给母亲寄去生活费,还有一些衣物,一有空,就不辞劳苦赶回海南看望母亲。卢太太在乡下一个人过着田园生活,她为人和蔼善良,热情好客,邻里关系和睦,乡里口碑很好,远方的小女一家是她时刻的牵挂,是她的精神支柱。在碧霞的关照下,她过着恬静舒坦的乡村生活,直到2004年才坦然离世,享年98岁。

  母亲去世后,怀着对母亲的深深眷恋、敬重和感恩,更是愧疚和自责,为了纪念这刻骨铭心的慈母爱,启迪后人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卢碧霞于2008年在自家的祖居地上建起这座亭院,取名慈母亭。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简单生活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