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怀念石壁“五四”知青农场

  • 琼海在线
楼主回复
  • 阅读:34435
  • 回复:8
  • 发表于:2019/10/7 17:16:08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王锡均


  近日,我收到一份《关于兴建石壁“五四”知青农场纪念亭(碑)的倡议书》。倡议书是住在嘉积的原“五四”场知青邢帆一撰写,从手机上传过来,要我过目后,予以修改而后定稿,最后才向社会公开呼吁。邢帆一,文昌人,“五四”知青场知青,1975年回城后,在某企业任职,退休后,从事文学创作,曾任琼海乡士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乡土》杂志主编。看了老邢写的这份情真意切的倡议书,一时触发了我对“五四”知青场的悠悠情思。应该说,我对“五四”知青场,是够熟悉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曾采访过“五四”知青场的创办者陈明深。本世纪2016年,我又陪同《海南日报》记者赵优采访过“五四”知青场多位知青和场员。如今,当触及“五四”知青场的话题不禁勾起我对“五四”知青场创建历程,及其知青扎根山区艰苦创业种种情景的追忆与怀念。

(一)

  创建石壁“五四”农场,有一段非凡的背景。石壁西部山区南通大队的加冬、南坦、南通三个苗族村庄,原归琼中县中平公社所辖。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这三个村庄的苗胞,由于赴琼中中平公社路途遥远(约八十华里)要翻几座山过几条沟,吃尽苦头,提出划归就近的琼海县石壁公社的请求,但遭到琼中县政府和中平公社的拒绝。南通大队的干部群众代表便采取消极对抗的态度,中平公社开什么会议,南通大队均拒绝出席。琼中县政府及中平公社派干部到南通做劝说工作,也无人搭理。此事反映到海南区党委和区行署,引起区领导的高度重视。区党委书记于光,秘书长杨源才,会同自治州、琼中县领导干部到南通大队调查,被南通大队干部群众反映的真实情况所感动与同情,便于1963年8月,海南区政府以正式文件,批准把南通大队三个自然村及所辖土地划归琼海县石壁公社。

  时任石壁公社党委书记陈明深,认为南通划归石壁,是琼中送给石壁的一块肥肉。这里虽然山岭高峻,但土地广阔肥沃,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他立即召开党委会议,作出开发南通,在南通建立一个集体农场的决定。其理由为:在南通建场,种植橡胶、槟榔,为公社创办集体经济打下基础。在南通建场,可带动南通三个自然村苗胞种植橡胶,有利改变山区落后面貌。更重要的是,在南通建场,通过勘测土地,弄清土地归属范围及其确权划界,由农场监管,有利于保护山区的自然生态。事实证明,在南通建场,通过勘测土地,弄清了南通拥有土地总面积16000亩,后农场开垦种植橡胶、槟榔5500亩,未开垦的一万亩森林山地,均由农场监管,因而农场成为守望与保护大片土地与森林,不让外人进入乱砍滥伐,对保护石壁西部山区自然生态作出重大的历史贡献。

(二)

  石壁“五四”场创办于1964年5月5日,农场以“五四”命名,有发扬“五四”革命传统及其精神,激励青年在山区建功立业之意涵。当年5月5日,第一批赴石壁西部山区南通(距石壁墟50华里)的,是石壁169位回乡青年。此后,从1965年9月起,又先后有海口、嘉积等180多位知识青年到农场安家落户。这些知青大部份为海南中学、琼山中学、嘉积中学的高初中学生。也有外省慕名而来的知青。他们来自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山东、吉林等6省市和海口、琼山、文昌等20个县。

  这300多位石壁回乡青年和城市下乡知青,一到南通“五四”农场,就坚持扎根山区,荜路蓝缕,披荆斩棘。他(她)们上山割茅草、砍木桁,盖起茅草棚居住。用石块筑灶,架起铁锅,到山沟中挑山泉水煮饭菜。用从山上砍来的木条编织成凸凹不平的木条床睡过夜。半夜三更就起床,肚中空空就上山(从来不吃早餐),点着煤油灯,拿着手电照明到工地,借着微弱的月色挖胶坑,相当多人都是两三天就挖坏一把锄头。中午饭由炊事员把饭挑到工地,在林荫草地上吃,遇到下大雨,就站雨中用餐,碗中饭菜冲着雨水和脸上汗水一道吃。南通离石壁墟五十余华里,场员的粮食、肉菜和油盐酱醋等日用品,每三天用木船从石壁墟起运,在万泉河中逆流而上,驶六十华里运到船埠码头,起御上岸,已是夜晚来临,场部及各连队派人打着火把、手电照明,翻山越岭,挑回驻地。每年八九月雨季,一连几天暴雨,万泉河暴涨,船驶不了,肉食蔬菜一时接应不上,场员一连好几天,只能剥椰子,用椰子肉蘸红糖,或用酱油拌饭用餐……

  当年,全场300余青年,就这么坚持在山上创业,好苦啊!但无人叫一声苦,而且以苦为荣。他(她)们初进场时,都是十八九、二十余岁的青年,最小的嘉积知青韦春燕,只有15岁,还属少年。海口、嘉积和外省的知青,于1965年进场,至1979年回城,他(她)在场创业13年。而石壁169名回乡青年,进场时,也是十八九、二十余岁的青年,他(她)从1964年进场,至2004年镇委镇政府把农场低价向外承包被迫离场回家,算起来在农场的时间足有40年。这正是他(她)们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而他(她)们以青春年华,坚持山区创业,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他(她)们给农场垦荒5500亩,种下14万株橡胶5万株槟榔,为农场创造资产3500万元。农场橡胶8-10年开割,逐年收获,于1980年,还清了三级所有制(公社占16%,大队占14%,村民占60%)投资。从1981年起按比例分红,从1980年至2004年,年平均创利150万元。他(她)们创造的财富及其贡献,何其大啊!他(她)们在山区,以青春年华,书写了一部恢宏壮丽的创业史书,给石壁人民留下一处珍贵丰富的人文历史!

(三)

  石壁“五四”知青场,有着一段光辉耀目的历史,是全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一面旗帜。其创业事迹,声震省内外乃至全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石壁“五四”知青场,是广东省、海南区及琼海县有名在册的知青点。中国知青办主任胡XX,广东省知青办主任李XX,曾先后到“五四”知青场考察和总结知青扎根山区艰苦创业的业绩与经验,而后在全国、全省知青点、知青场进行推广与宣传。“五四”知青场知青坚持山区艰苦创业的事迹,曾引起海南军区副司令员马腾的关注,他亲自带领海南琼剧院演员,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到南通“五四”知青场慰问演出,并同知青一起就餐,鼓励知青坚持山区创业,锻练自己,为社会创造财富。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海南区、广东省分别召开止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大会,石壁“五四”知青场分别选出9名、7名代表出席大会,并在会上发言。1966年初,广东省知青办派出专人到“五四”知青场搜集知青扎根山区创业的典型事迹,并拍摄了大量相片,尔后在广州举办的广东省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典型展览馆中,专辟石壁“五四”知青场知青先进典型事迹展厅。广东省知青办叫“五四”场派出该场知青张容赴广州,在展厅当讲解员,向参观者介绍石壁“五四”知青创业的艰苦历程,及其辉煌业绩。其时,参观者众,对石壁“五四”知青赞美之声如潮。

(四)

  石壁“五四”知青场,以它拥有非凡辉煌的存在,名震省内外。然而,当时序进入二十一世纪,石壁“五四”知青场,竟然发生重大的变故,而走向衰败。时任石壁镇委、镇政府的主要领导,勾结社会上一名奸商,先是贱卖了一批橡胶,再而低价把整个农场承包给这个奸商。此一变故,迫使扎根山区40年的场员离场回家,致使整个农场解体。此事,一时震撼全岛。后虽经石壁数位共产党员奋起揭露抗争,省、市政府及司法机关介入,逮捕判刑两位收受贿赂的贪官,把农场重新夺回到人民手中。尔后,镇政府召开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决议,以合理价格向外承包。然而,作为存在40年有机构有领导有连队有场员有经济实体的农场,已不复存在。这让300余位在山区坚持创业的知青场员,在感情上实在接受不了。他(她)们对当年以最美好青春年华度过的艰苦创业时光,怀有难以割舍的情怀。椐查,当年有十几对青年男女,从不同市县乡村走进农场,在挖胶抗、种胶苗的劳动中种下爱的种子,随之在农场结婚,又在农场生儿育女。都说人的一生,有许多东西是可以选择的,但你的出生地就只有一个地方,是不能选择的。这些在农场出生的知青儿女,长大后入学,参加工作填表时,填的均是“xxxx年x月x日,出生于琼海市石壁“五四”农场。正因为这些老知青老场员,对农场感情之深,几乎每年五月五农场场庆之日,海口、嘉积的老知青,总是相邀包车带儿带女到石壁市,会同石壁老场员,一起赴南通“五四”农场旧址聚会庆场庆。然而,到农场一看一切已是物是人非。“五四”场迎接他(她)们的,却是一座“人去楼空,墙壁剥落,苔藓爬满窗棂,屋外權木茅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再到山上,所见景物却让他(她)们倍感亲切而激动。当年亲手种的胶树,已长大成林,占满一个个山头,那高挺粗大的胶树,纵看成行,横看成排,纠纠成阵,郁郁苍苍。一阵山风刮起,这漫山的胶林枝叶一齐摇动发出“哗哗”的喧响。他(她)们走进胶林,感受到这种久违的气氛,不禁进入一种陶醉的心境。有人想起当年打着火把上山,借着月色挖胶坑种胶的情景,顿时思潮汹涌,竟抱着胶树,泪流满脸。临走,每个人,都跪地用手把松软的“五四”沃土,捧放装进塑料袋中,带回住地。尔后把土倒进土钵中,种上花草,天天浇水。他(她)们以这种方式,让“五四”知青场永远珍藏在记忆中,也永远怀念它――心中的“五四”知青场。

(五)

  岁月的河流,汤汤奔流去。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五四”农场时的知青,个个都是一脸稚气的青年,一瞬间,五十多年过去了,他(她)们一个个已成为白发斑斑的老人了。他(她)们不愿让这个曾经拥有辉煌存在,曾经是他(她)们青春存放地的“五四”知青场,随着岁月烟云的远去而在历史上湮灭消失,不留任何痕迹。他(她)们意识到,再过半个世纪,当一个个老知青,老场员、老石壁人相继谢世,“五四”知青场那段非凡的史事,就没人所知,也没人可问了。因而,居住在嘉积的老知青邢帆一邀集石壁“五四”场原党支部书记曾宪珍,任过连队队长的蒙美谋等,发起在石壁“五四”知青场旧址建筑纪念碑(亭)等纪念设施的倡议,以建筑物与文字,把“五四”知青场的创建历程,创业成绩,全体知青场员名字,用大理石勒刻下来,留作永久的纪念。

  笔者认为,此倡议,言之既合情又有理。建碑留史立言,具有重大的意义,既可记载农场知青创业光辉历史,留下珍贵的人文历史,又可激励后人,发扬“五四”知青创业精神,为建设美丽的乡村作贡献。邢帆一等这些老知青、老场员的倡议情真意切,恳望能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石壁人给予建筑资金的支持,以实现他(她)们心中的宿愿。



知青生活照片



知青生活照片



知青生活照片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