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卜居村漫记

  • 琼海在线
楼主回复
  • 阅读:15251
  • 回复:7
  • 发表于:2020/2/8 15:16:44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卜居村漫记

王锡钧

  
  “卜居”村是龙江镇中洞村委会境内一个历史人文底蕴丰厚而闻名遐迩的村庄。它原名叫“排旗”。起名“排旗”,还扯到一个历史人物及其一段壮美的传说。这个历史人物姓吴,叫吴公,也叫吴总兵。传说是上海吴淞江人。此公受朝廷钦命远征海南,到万泉河上游山区平乱。出征时,他身带一面令旗,上面赫然绣写“勒赐琼镇平乱护国大总督”一行金字。在山区平乱的一次交战中,吴公不幸被敌飞刀所中,头颅颈部切断过半,靠皮系着。吴公受伤后,坐骑驮着他沿途归来。当走到现“卜居”村时,手中的令旗再也握不住而丢于地下。当坐骑驮他到滨滩洋时,见有妇人在田中种番薯藤,吴公问:“番薯藤割断了能种活,人的头颅断了能否接上救活?”那妇女如实回答:“番薯藤割断了能种活,人的头颅割断了是不能接上的”。吴公听了,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便纵马由缰驰骋。瞬间,吴公的头颅先从颈上落地,随之身躯,也从坐骑上跌落。吴公死后,被村民抬屍葬于万泉河南岸上的滨滩。因吴公是朝廷命官,带兵平乱安民有赫赫战功,龙江滨滩等地群众,为纪念他,在滨滩建起一座气势恢宏的庙宇,筑殿刻金身奉祀他,此庙名为“滨滩洞主”。而在吴公路过落旗的地方,取名“败旗”。后此地建村,村人嫌“败”字不吉利,便改名为“排旗”。“排旗”,是龙江、石壁万泉河两岸老幼皆晓的村庄。到底吴公是何朝代的人物,地方志及吴姓族谱,均没有记载。吴公只是传说中的人物,而传说又是那么离奇。排旗村名是否由此而来,无从考证。但“排旗”的村名是古已有之。
  
  时序到了清嘉庆年间,“排旗”村名才改为“卜居”。改名者,是该村的吴渶公。吴渶公博学多才,他依据“排旗”同“卜居”近韵而改之。而“卜居”之词是吴渶公选自《辞海》:“卜居”“择地居住”。费衮《梁溪漫志》卷四:“建中靖国元年,东坡自儋北归,卜居阳羡”。吴渶公引自《辞海》,以“卜居”取村名,乃智慧之选择。
  
  卜居村在万泉河南岸。我家在万泉河北岸。少年时代,我被卜居村独特的祭祠文化所薰陶。旧社会,卜居村吴姓同双举岭村吴姓族人,在现山口小学校址,建一座吴氏祠堂,俗叫卜居祠堂。这座祠堂,屋顶飞檐翘角,有金色琉璃瓦铺盖瓦面的顶盖。屋脊装以双凤相向弄球的彩色瓷砖塑体。祠堂厅堂宽敞,厅堂后及左右筑殿安坐列祖列宗神牌。祠前筑几级台阶。进祠堂,须抬步逐级而上。外观祠堂,气势恢宏壮观,成为万泉河两岸颇具特色的古典建筑物而吸引众人的眼光。
  
  卜居祠堂最吸引人的,还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六日,全族一对对新郎新娘向列祖列宗跪拜祭祀这个活动节目。当年,万泉河两岸各姓氏祭祠,均是族人拿供品到祠堂焚香供奉,向列祖列宗跪拜了事。而卜居村等吴氏却增加全族上年结婚的新郎新娘到祠堂列队,一对对登堂祭祀这个节目,这是一种祭祀文化之创举,极有新鲜感,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当年,我还是个十几岁的小学生。有一年正月初六日,父亲带我去卜居祠堂看新娘祭祠。那天一大早,卜居祠堂前广场上,挤满黑压压围观的人群。人们均把目光聚焦站在祠堂前台阶下一溜儿排列的一对对新郎新娘身上。吴氏,是一个泱泱大族,祭祠讲究排场气派壮观。只见台阶下站立的新郎,身穿西装,佩领带,还载上族里统一订购的蓝氈帽,个个仪表堂堂,帅气非凡。新娘的装束,更是了得,个个着装由族里叫人量身订做的高领浅蓝色旗袍。旗袍被称为女人的国服,当年,农村难得有女人穿这种罕见的旗袍。而卜居新娘个个穿上旗袍,极吸引人的眼球。只见薄薄的旗袍,把女人浑圆的身躯,包裹得双乳高耸,腰身狭狭后臀圆露。而且,个个白嫩脸孔,略敷粉脂,嘴涂口红。女人这一妆扮,那妩媚之美就出来了,一时引发场上围观者议声嘈嘈,赞不绝口。这一对对新郎新娘,面向观者,站在祠堂台阶下,站成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令围观者,大饱眼福。祭祠开始,在八音齐奏,炮声震天,弦乐缭绕的气氛中,只见一对对新郎新娘手携手,拾级登堂,在祠堂司祝:“跪,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起!又跪,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起!再跪,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起!”等祭祀仪式指引下,一对对新郎新娘对列祖列宗又跪又拜。一时引发围观者,踮脚挺胸抬头,争相观赏。那人头攒动踊耀的场面,把观新郎新娘祭祀引进高潮而令人叹为观止。卜居祠堂这新郎新娘祭祠之仪,在当年少有文化娱乐的农村,确是一种引人瞩目的祭祀文化之创举。它在万泉河两岸产生广泛的影响。因而,卜居村,便成为无人不知的名村。
  
  “卜居村”之成为名村,更因为该村历史上出过一位声名赫赫的名人。那位把“排旗”村改为“卜居”村的吴渶公,就是个历史名人。据《吴氏族谱》记载:吴渶公(1730-1811)字育千,号乐居,乾隆癸卯年(1783),岁贡生,嘉庆某科乡试钦赐第一名举人。中举后特选广州府新会县儒学训导。据查,当年乐会县万泉河南岸的龙江地区各姓族中,乡试中举人的,唯有吴渶一人。考证清代科举制度,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科考,称乡试,也称省试,也称大比。在诸多贡生参加的大比中,能中举人者,那是寥如星辰。而吴渶在大比中,被钦赐第一名举人,更是才华了得的娇娇者。在清代,凡经乡试,金榜题名者,官府必派官员,持着题名金榜,从万泉河乘船上岸,送喜报到村庄。送喜报,俗叫“走报”。而“走报”的朝廷官员到滨滩码头时,“卜居”村人站在码头迎接,而后一路簇拥 “题名金榜”,一路燃炮接到“卜居村”,引起河岸村民围观,那气派,那气势,何等壮观!
  
  吴渶到新会县任儒学训导,官居八品,在家乡出入,享受朝廷勒赐“肃静”“回避”匾牌开路,一路幡旗招展,这等尊贵,令人敬而仰之。吴渶公在新会训导任上,主政儒学,曾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现録一首于下:
  
  坐对阳光细映帘,
  
  挥毫消日耗芒尖。
  
  珊瑚沧海归何处,
  
  诗韵差池只自添。
  
  有幸相与三两友,
  
  无聊独伴数枝签。
  
  老年不上人青眼,
  
  管好生徒不我嫌。
  
  卜居村,因为清朝吴姓出了个举人而名震乐会。在现当代,该村王姓又出了一门四杰,名扬万泉河两岸。王姓一门四杰,即父子三兄弟,均是有博雅精深学识,有卓而不群戛戛独创业绩的杰出人物。先说,这家的家长王新生,又名王业诗。他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他生性聪颖,小学读书成绩优异。无奈家境贫寒,小学毕业就辍学了。14岁时,父亲病重撒手人寰,小小年纪就挑起家庭重担。1949年海南解放,他的命运发生转折。16岁那年考上南方大学海南分校。为了感激共产党给他新生命,他改名为“新生”。在南方大学,他如饥如渴地学习马列主义。毕业后分配到海南黎苗族自治州州委宣传部,从事宣传工作。凭着热情好学,勤劳苦干,很快脱颖而出。19岁入党,深受组织领导器重。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刻苦自学,获得中山大学自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文凭。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88年海南建省后,调入海南省委宣传部当副处长。在此  任上,他主政理论宣传,成绩蜚然,不久晋升处长。王新生从一个只有小学毕业学历自学而获得大学文凭,又晋升为处长,他的人生历程、成就,令人为之敬仰。而更令人佩服的还是他苦心孤诣孜孜矻矻教子成才。他生三个儿子,长儿王贤,次儿王威,三儿王信。望子成龙是普天下父母之愿望,王新生对三个儿子,更是把他理想和精神,在儿辈身上寄以厚望。他对儿子,从小就教诲“立大志,经风雨,重实践,为社会”,常说:“鲸魚生于海,泥鳅产于沼”,“要鹰击长空,勿作井底蛙”。他要儿子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要眼光远大,不局限眼前,要为国家社会谋福利,不蝇营狗苟于一己之利。要在建功立业中,追求精神之富足,不贪图物质之享受。”为了培养儿子的吃苦耐劳精神,在通什自治洲工作期间,亲自带儿子上山砍柴,锯辟木柴烧火;亲自带儿子下塘捞鱼虾,亲自带儿上山开荒种蕃薯花生玉米等。让儿子从劳动中获得吃苦耐劳之锻炼。为了警示儿子读书成才,他亲自手书“子胜父,弟胜兄,一代更比一代强”题幅,张挂在家庭客厅墙壁上。这幅字成为儿子小时每天出入必记之言,也成为儿子终生烙印在心上父亲的嚼托,成为读书做人的动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新生对儿子的教诲与期望,终于获得如愿之回报。王贤、王威、王信三兄弟,个个读书成才,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先说长兄王贤,生于1964年6月,1987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教于琼州大学。在此期间,到上海华东师范中文系研究生班进修。后调入海南省教育厅,历任人事处处长,基础教育处处长,海南省考试局局长。现为海南科技厅副巡视员(副厅级)。
  
  次儿王威,生于1965年11月,198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曾就职海南广播电视局,海南计量测试所,后负笈英国就读莱斯特大学,获工商管理硕士。归国后,创办海口威信华洋语言培训学校,自任校长,教授外国学生学习中文及中国学生学习外文。自2005年建校以来,先后培训学习中外文学生近3000人,教学成绩蜚然。
  
  王信,生于1970年6月。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读书期间,学习成绩优异,获孙冶方经济学奖,大学毕业后就职中国银行海南省分行。1994年接着又到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读研究生,获金融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就职国务院体改委。后负笈美国,就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获公共管理学硕士。归国后就职国家外汇管理局,后来出任中国人民银行驻法兰克福首席代表,接着任江西省人民银行行长,现任国家金融研究局局长(正厅级)。
  
  综上所述,卜居村王新生一家,父子4人皆是大学生,有2个留学硕士,2个厅级干部,一个处长。这等辉煌家庭,在万泉河两岸数万农户中实属罕见,它嗡然风靡乡村,脍炙人口,成为令人敬之仰之的“书香门第”。
  
  纵观卜居村,从古至今,确有丰厚的历史人文。真可谓名人显名村,名村出名人,地因人传,卜居村,名声显矣。
  
  • 天涯我在
  • 发表于:2020/2/8 23:43:33
  • 来自:海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拜读了!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