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老井记

  • 姚俊宇
楼主回复
  • 阅读:6563
  • 回复:1
  • 发表于:2020/3/16 15:46:48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老 井 记


·陈兴国·


    琼海市博鳌镇中南村委会文山上村有三口老井。每一口老井,都有一个故事。

    先说第一口老井,此井凿于何年无史记载,但坊间传说清乾隆三十一年,万泉河畔遭遇严重旱灾,河水断流,井水干枯,村中贤达王锡深及其子王万友、王万焕热心公益,出资出力将枯井挖深并加宽。其长子王万友更是劳苦功高,积劳成疾。老井经过改造,终于出现井喷,解除了乡亲们的燃眉之急,旱灾之年全村人吃用绰绰有余。

    沧海桑田。到了清同治年间,天灾人祸频发,这口老井水质突然变劣,不再扬波。村民便合力开凿第二口井,井凿成后,基本上满足了村民用水需要。民国年间,村中名士王先池为保护老井水源旺盛,水质清甘,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牵头进行一次大修。上世纪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村中父老又先后组织人力物力进行两次大修。

    新中国成立后,文山上村人丁兴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村庄年年扩大,用水量也随之增多,仅一口井已不满足村民生活需要。1999年,外出侨务干部王春卿建造自家新房时,慷慨解囊,特聘湖南打井专家勘察地质,选择地势,开凿了一口水井,为众乡亲无偿供水。打井过程中,王春卿既操劳建房又兼顾打井事务,虽然忙碌劳累却乐此不疲。历尽艰辛,挖地16米深,凿穿层层顽石,终于泉涌丰沛,而且清甘可口。源头活水,天旱也不枯竭。除此善举,王春卿有生之年关心乡梓教育和公益事业建设,身体力行,是传承好家风的典范。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王春卿仍出谋献策,期待文山上村的田园建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吃水不忘挖井人。村民缅怀先贤功德,给这三口老井分别命名为“万友水衡”、“文池、“裕豐泉”,以资纪念,并将其名镌刻井庭围壁昭示后人。

    人间正道是沧桑。如今,文山上村早已户户接通了自来水。文山上村的面貌也日新月异。行走文山上村大地,放眼村里村外,可见田洋上排、灌渠道纵横交错,山坡上成片的瓜果、蔬菜飘香。通往村外的几条水泥大路宽广而平坦;公益设施如纳凉亭、文化墙、娱乐室,设置各种健身器材的场地,都是吸引村民开展文体活动的好去处。每当夜幕降临时,华灯初上,村里的娱乐场地便热闹起来,人欢歌甜,热闹祥和。

我参观完这三口老井,所见所闻令我浮想联翩:不是所有逝者都能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还让这么多生者怀念。追思先贤的德行,更激励我们思考生存的意义。老井,乡愁,这本身已经具备了故事的要素。村民们都说,乡贤精神代代相传,特别是文山上村人祖祖辈辈发奋图强的精神,犹如井泉喷涌无止。

    王先池的曾孙、王春卿之子王辉若,童年时就把五十元压岁钱捐献给他就读的文岭学校建校。他从少年起随父在城市读书,成年后在城市参加工作,一直记住“乡愁”,乡情依旧,对村中公益事业以及“两个文明”建设等,一向都表示关心和支持。他看到村里家家户户在使用水龙头的同时,也习惯使用着那两口老井的水,便倡头谋划、主动积极筹资将“文池、“裕豐泉”这两口破败不堪的老井进行整体修葺。这次整体修葺采用从福建订制整石凿成的井沿,新购火烧壁砖加固井壁,用青砖铺平井庭和砌高井围、井裙。不但布局更合理美观,而且更加卫生,成为村中亮丽一景。同时,将那口名为“万友水衡”的废弃老井全面改造,立碑作为村史教育,弘扬经典家风。

    文山上村的后生传承先贤风范,付出的每一分钱都书写着乡情,倾注的每一份乡情都彰显着大爱,如同老井,源远流长。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