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南海,自古是中国人的祖宗海

  • 琼海在线
楼主回复
  • 阅读:3614
  • 回复:1
  • 发表于:2020/10/20 17:13:26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南海,自古是中国人的祖宗海

——潭门渔民远赴西南沙开拓海疆踪迹与遗址纪实
王锡钧

南海,自古就是中国固有的疆域。南海,被称为中国人的祖宗海。这是有真实历史记载依据的。据史料记载:“中国政府规划、设治、管辖广阔南海”“四沙”群岛始于唐代。唐代已将时称“千里长沙”(西沙群岛)“万里石塘”(南沙群岛)的南海诸岛列入中国版图,划归海南的琼州府管辖。中国沿海渔民,对南海的开发,由唐而宋至元、明、清,其人数规模,不断扩大,有大量史书记载。其中,地处南海之滨的海南岛潭门渔民,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仅凭一个指南针,一本“水路薄”,跨越二千余里,到达北纬4度的曾母暗沙等南沙群岛,为开拓我国海疆,作出巨大的牺牲与贡献,谱写了一首雄浑壮伟的“祖宗海”之歌。


笔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担任琼海市委新闻秘书任上,曾到潭门镇的欧村、石宛、口路坡、草塘、上教、下教、孟菜园、碌尾园等海滨渔村,采访不少老船长,老渔民,记录了一大本潭门渔民远赴西、南沙闯海的事迹。当年,因记录的单个事件,看似不够完整,没有写成文章发表。时隔三十余年,今天我翻阅当年的采访记录,觉得那些不够完整的一个个事件,把它撺缀起来,竟发现有它的连贯性,及整体性,可窥见潭门渔民在南海闯海留下的许多踪迹、遗址,有相当的史料价值。现特把当年的笔记摘录于下:


《琼州府志》记载:“‘南溟者,天池也’。地极懊,故曰‘炎海’,水恒溢,故曰:‘涨海’、‘沸海’。海溢,俗称‘海翻’,飓风起,挟雨而至,海水须叟溢千余丈,漫屋淹田,海水涨溢田涛,积咸失耕……”


资料记载“南海有2000多种海洋生物,上千种鱼贝类,60多种海鸟。”


南沙群岛资源丰富。资料记载:鱼类100多种、贝类60余种、虾10多种、高标珊瑚25种、软珊瑚27种、鱼类、经济价值高的金枪鱼、青眉鱼、红立鱼。贝类有虎斑贝、金贝、蚌贝、蛤贝、贝中之王砗磲贝。砗磲贝壳属玉,是七宝之一。壳厚,呈三角形,表面有磲垄如车轮。肉可食,养颜珍品。大者长4—5尺,宽1—2尺。壳内如白玉,或切或磨为饰物。螺类有龙宫螺、凤凰螺、唐冠螺、鹦鹉螺、夜光螺。中业群礁与道明群礁的礁盘旁盛产公螺。公螺即大马蹄螺,又称高漱贝。还盛产其他海域没有的参类:梅花参、黄芪参、白尼参、黑尼参、赤爪参、方参、乌狗参、葫芦参等。


春至夏初,海龟成群结队,从曾母暗沙及印尼海域,漂游而来,爬上此处海滩挖洞产蛋。玳瑁,也成群在海滩出现。


南沙群岛分布在南北绵延550公里,东西宽650公里,总面积3575平方公里海域范围。水深数千米,海面深蓝。浪花洁白晶莹。礁盘处于深海与浅海之间,礁盘周围由碧蓝而浅蓝,由碧绿而洁白。逐层向内收缩,宛如浮在蓝色绸缎上一块层次分明的碧玉。


南沙,是藏金埋银的地方。但却是一块怪戾不驯的海域。这里气象变化莫测,白天酷热难忍,夜晚寒风刺骨。春冬风平浪静,夏秋浊浪滔天。南沙海底地形是个“魔圈”。暗礁狼牙交错,水道狭窄弯曲。


从西沙群岛的浪花礁(渔民称三匡)出发,约经两日两夜(28更船)的航行,便到南沙群岛的双子群礁(俗叫奈罗峙),双子礁之南,是南子岛,之北是北子岛,再向南航行30里可达中业群礁的中业岛。再航行32里可达道明群礁的南钥岛。然后分东、南、西三作业线,赴各岛礁进行捕捞作业。


潭门草塘上教村老渔民苏德柳(1918—1990),生前把他抄写的《水路簿》,献给国家。这是潭门渔民赴西南沙等群岛,第一部航海针经书。这是苏德柳父亲从上辈老渔民手上抄来的。此书用棉纸抄写,长22厘米,宽14厘米,对折双面,共47页8000余字。全书由八篇文章组成。重点前三篇。第一篇《立东海更路》二十九条,指出船只从大潭(潭门港)往东海,《西沙群岛》以及西沙群岛各地之间的航行罗经针位和更数(时间),并记录了西沙群岛的地名十七处。第二篇(立北海各线更路相对)一百六十条,讲述渔船,从西沙群岛的三塘(蓬勃礁)白峙仔(盘石屿)开往北海(南沙群岛)的双礁(双子礁),以及南沙群岛各岛礁之间的航行罗经针位和更数,记录南沙群岛地名六十五处。此书献给广东省博物馆,是一部潭门渔民赴西南沙做海珍贵的航海图。


潭门渔民,赴西、南沙捕捞作业,留下不少珍贵的踪迹与遗址。西沙群岛中的甘泉岛,渔民叫“圆峙”。因该岛显圆形,而得其名。岛上有一口八角井,是潭门老一辈渔民用海石筑成八角形,井口宽2米,深21米。水位高10米,井水长年不枯,遇雨则溢出井外。这口井水全是淡水,甘甜可口,在西沙群岛19个岛峙中,18个岛峙井水都是淡中带咸。唯独这口井水,淡中带甜,没有咸味。因有这口甘泉井,渔民便叫这个岛为甘泉岛。在甘泉井南边,有三块石碑,第一块,潭门渔民刻上“1645”4个字,没有碑文。这“1645”是碑刻于“1645年”之记载。第二块碑刻有“饮水思源,滴水如金,中华民国十六年”字样。第三块碑石刻有“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1953年”等字。这三块石碑,均是潭门渔民,刻于不同年代,表明从1645至1953年长达308年,潭门渔民从不间断上岛在岛上居住。喝此井水,下海捕捞作业。从1953年至今,潭门渔民至甘泉岛海域捕捞作业,那就更多了。1967年英国一艘叫“莱夫曼”(Ritneman)的调查船到南沙群岛考察,曾报道称“各岛俱有海南渔民之足迹,以捕鱼海参介贝为活,颇多常年留居于此。而由海南居民每年遣小舟来此供给粮食,易取参贝”。


在甘泉岛与金富岛之间有一座“珊瑚岛”,它由大小不同的珊瑚石构成。岛上林荫蔽日,风景宜人。渔民叫该岛为“岛仔峙”。在岛的一隅,有一座用珊瑚石建的神庙。供奉一尊高1.57米的石雕女神像。这是潭门渔民苏家秀、苏德柳等人,在附近海域捞上来的。1987年8月2日,琼海0058船,在该岛附近海域,又捞上男女石雕神像10尊,石雕龙柱8支,石雕狮头10个。这些石雕物件,渔民全部运回潭门。经专家考证,这些珍贵石雕乃清代,潮州商船运往南洋在此沉没的遗物。


西沙永兴岛西部,建有一座兄弟孤魂庙。该庙建于明末,坐北朝南,约40平方米。因年代久远,墙壁已风化剥落。门前有对联,上联为“兄弟感应灵”,下联为“孤魂得恩深”,门楣横批“海不扬波。”


在七联岛中的五岛西南角,也有一座孤魂庙。门前对联,上为“沟前双帆孤魂庙”,下为“庙后一片兄弟安”。门楣横批为“帆不漏风”。这是清代潭门渔民莫经林所题刻的。


距永兴岛9里的北岛,也有一座孤魂庙,庙内有两块木质神主牌。一块刻“明英烈一百余兄弟忠魂灵位”,另一块刻“沐恩信民冯振东敬送。”经查,冯振东,是潭门草塘村渔民。该庙还有块“有求必应”匾额挂于庙墙正中。


永兴岛、七联岛中的五岛和北岛上的兄弟孤魂庙,均是潭门渔民从潭门运转瓦石等,在岛上兴建的。因路途遥远,所运砖石,数量有限,所建庙宇均矮小简陋,而所刻对联也是在家乡请石匠镂刻运去。潭门赴西南沙做海渔民,绝大多数十几岁就跟父辈闯海,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所做对联,不合对联词性平仄结构,只是表达渔民做海祈求神灵保佑平安,海产品丰收的一种虔诚愿望。诸岛上潭门渔民所建庙宇,奉祀的“兄弟孤魂”俗称“108兄弟公”。传说,明代,有一次潭门有72兄弟乘船赴南海,途中遇飓风沉没,72兄弟葬身海底。又有36兄弟乘船赴西南沙遇风船沉罹难。72+36,就是108兄弟。后来,这108兄弟孤魂显灵,成为渔民赴西南沙的海上保护神。所以,每年潭门渔民出海时,均杀猪宰羊,在海滩上举行盛大的祭海节,跪拜108兄弟公,而所有到西南沙的船只,一到各个岛屿,渔民均带供品到兄弟孤魂庙焚香、跪拜108位神灵,保护做海平安。而所有岛屿上,渔民所建的“兄弟孤魂庙”,虽然简陋,但已成为潭门渔民,在西南沙岛屿上留下十分珍贵的“南海历史文化遗迹。”


1950年,潭门镇草塘村符和秋等26人,租用该村许宏才船,由何世运当船长,船往西沙群岛,又从西沙群岛的浪花礁出航。经两天两夜到达南沙群岛的双子礁停泊,再用小舢板驶至北岛(也称北子礁),该岛遍地是高耸入云在风中摇苍荡绿的椰子树。一棵棵椰子树,树上结满一摞摞硕大的椰果。树下也掉满地成熟的椰果,有新的,有旧的,也有已生根发芽长叶的。北岛上的椰子林,是潭门渔民先人于明清时,从潭门带椰子苗至此种植的。经数百年风雨肆虐,岛上的椰子树仍然挺拔高耸,郁郁苍苍,结果累累。作为渔民后代,何世运、符和秋等人一时睹树怀念先人,思潮汹涌。便提议检拾地上已长根发芽的椰苗26棵(每人一棵)用带来的钩刀,在地上划一条直线挖坑,种上26棵椰苗,既作为对先人的怀念,也作为后辈人在岛上种树留下的踪迹,含有继往开来,兴旺发达之意。大约过了七、八年后,符和秋等人往南沙,再次登上北岛,见当年他们种的26棵椰子树,排列成行,杆大树高,枝叶婆娑,树上结果累累。他们攀树摘下椰果砍开喝水吃肉,一时喜极而狂呼:“北岛,潭门渔民又来了!”


潭门渔民,在明清乃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没有任何潜水防护设备,仅脸挂一个防水镜,潜入海底,捕捞渔参。他们闭着气,一捞到海参,就浮上海面,一天不知潜下浮上多少次,那种艰辛、劳累,用任何文字语言都难以表述。更糟糕的是,万一在海底呆的时间长了,超过身体承受的极限,而浮上水面时,又因气将尽而慌乱急升,一时不适应强大水压致使血管爆裂,刚浮上水面就全身七窍出血而死。上世纪六十年代,排港村一只船,在南沙海底作业,曾发生三人因潜水超极限而出血暴亡的悲剧。


中建岛,是一座位于永乐群岛以南海域中的岛屿,渔船从永乐群岛的华光礁(俗叫大匡)出航南沙,中建岛是必经之地,是西沙群岛与南沙群岛之间的一个中点站。渔民叫“半路峙。”1953年11月,潭门墨香村李树香,李选华等22位渔民,远航中建岛。在抵近该岛时,将船停泊礁盘,用小艇划靠上岛。在岛上,渔民捡来葵树叶和砍木柱,盖起简陋的住所。然后下海捕捞作业。有无数海龟爬上海滩挖洞产卵。渔民们砍来木柱打桩,编成篱芭式的围栏,将捉来的海龟,囚放于围栏中,1954年4月,一天傍晚,蓦然黑云压顶,刮起十二级台风。其时,泊在礁盘傍的大船,有15人离船在礁盘附近海中捞参。这15人赶忙登船避险。然而此刻,船上人已不能登岸,只在船上撑着。因风太大,拴在大石上的三支大锚断裂,大船被风刮出大海沉没。李树香,李选华等15人,葬身海底。


再说,在台风中,海水巨浪冲上中建岛,把该岛淹没了。岛上的七人,在这生死时刻,手拉着手,爬到存放海龟的围栏,死抱木桩而求生。翌日,台风远去,海上风平浪静。中建岛上幸存的七位渔民,看见粮食、衣服被褥、捕捞的海参等海产品,甚至海龟,均被海浪卷去一空。更糟的是,断了火种。面对死亡,七位渔民为了活下去,到海中抓生鱼,生蟹充饥。失去淡水,就喝自己的尿。过了九个昼夜,一架美国飞机飞过中建岛,发现了七位渔民,才救援上飞机送到菲律宾。他们在菲律宾美国海军基地,呆了十一个月,美海军基地才通报中国政府,通过国际红十字学会沟通,最后我国政府派飞机,将这七位渔民安全送回潭门渔村。


上述三十几年前的采访记录,今天笔者将其整理,一桩桩事件,仍震撼心魄。潭门渔民称得上是中国最英勇的渔民。他们世代闯海,远赴西南沙,运回一船船海产品,不仅销往国内,还销往东南亚市场。在西南沙所有岛屿上,都留有他们的踪迹遗址。那一座座岛屿上的“孤魂庙”、“神女庙”,岛屿上的一片片椰林,岛屿上挖的一口口淡水和半咸半淡的水井,以及渔民苏德柳从父辈抄来的“水路薄”,都证明潭门渔民赴“西南沙闯海,是无争的事实。潭门渔民的壮举,谱写了一部人与大海,人与自然博斗的宏大交响乐。他们远赴西南沙闯海的付出,甚至牺牲了不知多少生命,其意义已远远超出生活生存本身,而是为开发祖国的海疆,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事实证明,潭门渔民是南海海疆的开拓者,岛屿的命名者,岛屿历史文化的创建者。他们是中国渔民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美国的那个蓬佩奥说什么“南海是中国的海疆,缺乏依据,是非法的。”你睁大眼睛看看,这是中国渔民在西南沙闯海,用足踩出的历史文化依据。蓬佩奥,你狂什么,你是斗不过中国人的。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