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路生人物速写系列之一百三十八:谭世昌

  • 程作池
楼主回复
  • 阅读:4930
  • 回复:1
  • 发表于:2020/11/23 9:15:37
  • 来自:广东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路生人物速写系列之一百三十八
谭世昌

作者:王路生

周末,街道上的一抺斜阳,晒下一缕缕柔和的光晕,我与钟积才等老同学在新村茶铺喝茶,他突然说起盲人谭世昌,我的内心霎时间闪起一丝的波澜,快20年了,他的名字还被人提起,算是奇事一桩了。


谭世昌是温泉下寨冬村委会新村小组人,命运多牪。出生仅三个月,双眼因残疾而失明,七个月后,父亡。他九个月大时,母亲给他喂饱了奶水,趁他在竹摇篮里午睡时,悄悄的抛下他,另走他乡,从此杳无音信。那一天,他在揺篮里握着小拳头,不停蹬腿,嘤嘤地哭了一整天,却怎么也喊不回他的娘亲。自此,他成为了孤儿。是叔公一家人对他的格外关照,才使他长大成人,懂读人世间。世昌身材矮小,仅一米四五左右,头发粗黑,发际卷绺,脸型瘦长,凹嘴,下巴尖,与人说话后或干活儿时,常虚嘴,伸出长舌头,不熟悉他的,见此状,常避之。


叔公工竹器编织,十三岁那年,他说,叔公,我想学做竹器。叔公摇摇头,他逞强,拿起刀,劈竹,开片,动作笨拙,叔公笑笑,他也笑笑。夜深了,他人鼾睡,世昌还练削篾片,这一关,他学了三年。叔公暗喜,手把手教他学习编织箩筐、竹篮、摇篮等,第一次编制出的箩筐,偏大,不成形;编织的竹篮呢,东歪西歪;摇篮也编制得两头大,中间狭小,废品一件。叔公鼓励他多练,他日夜摸索,废竹器出了一件又一件,但他毫不气绥。手指被竹片划伤了,他只觉得好痛,却不知道血已惨了出来,浸染在竹片上,红湿湿一片。叔公见了,心疼他,他呢,赶紧将划伤的食指唅进嘴里,以唾液来止血。普通人学做竹器,一般半年即可出师,谭世昌却用了整整十五年,在这过程中,他被竹篾划伤了多少次,他早已记不清了,他只知道,他的心神和手中的篾片早已合二为一,浑然一体,所编织出的箩筐等竹器,一件件的结实,饱满,精美,特别是他编制的婴儿竹篮,篾条厚度均匀,纵横交织,每一片篾条扎得紧密、牢靠、美观,深受新晋为父亲和母亲的客户赞誉。叔公的长孙出生了,世昌高兴极了,他赶紧编制出一件竹制婴儿摇篮,于满月那天送了过去,叔公的儿媳妇送个红包给他,他坚辞不受,他站在摇篮边,听着躺在摇篮里的叔公之孙儿嘻嘻呼呼的叫声,他问叔公:“我出生两三个月,躺在摇篮里,是不是与他一样可爱吧?”叔公答“是。”他就笑了,他一笑,叔公也笑。可是,一个月后,叔公走了,他却哭了。


我童年时,常到世昌公家看他劈开竹条。夕阳西下,村里晕着淡黄的光,微风中,昌公站在旧宅前,身上闪着一圈淡黄的玄光,有种独特的美感。他手持一把利刀,对着一节与他一般高的大节竹,在竹顶端圆口,将利刀按在上面,一切妥当了,他用左手往刀背脊一拍,竹口霎时“咔嚓"一声,利刃钻了竹肉,撕开了三寸长的裂开线,抽刀出来,再左手一拍刀脊,裂开线形成十字状,这个时候,他迅速将一十字马楔子塞了进去,楔子咔嚓一响,钻开了四条上宽下窄的缝儿,昌公反着刀脊,用力朝楔子猛敲,咔嚓,咔嚓之声连绵不绝,颇很有节奏感,楔子在他猛敲下拼了老命往竹简子下身钻,此时,竹条顶端早已分裂成四条片状,软软斜斜,如竹子突然开花,昌公顺势弯腰,直至蹲下,几乎同时,竹条在地上分道扬镳,分散跌倒于地。昌公的开竹法,让我看得真真切切,他的手法娴熟,如高手出招,凛然生风,刀功有力,既有节奏感,又兼有劳动中的美感,让我看得过瘾,如与知已饮了一杯美酒般,微醉。


长年的编织竹器生涯,昌公满是伤疤的双手,指关节变形,弯曲,老茧又厚又硬,其质感如历尽沧桑的古瓷器,包浆厚重,几无人知晓。在编制竹器过程中,双手被竹片不经意间划伤已成常,但他并不后悔,不摸篾片还真不习惯的。我曾摸过他那双青筋暴隆的、满是老茧沧桑的手,让我暗暗惊叹:一位双眼失明之人,凭着这双褶皱偶见一条条小裂纹的、粗糙的双手,在三十余年的编制竹器生涯中,累计编制婴儿摇篮三千余件。他说过,他最拿手最钟爱的手艺活儿,就是编制摇篮,能够为一位一位新生命的到来,提供了一个一个散发着他的手工余温的暖窝,他感到非常快乐和幸福。


昌公初编竹器时,都是砍自家的青竹,到了1975年,家竹砍光了,万泉河上游的野生青竹,被船家砍下,装上一船一船的漂流而下,在上朗溪口码头衘下,开起个青买卖竹行,缺竹了,昌公从家里步行五公里,就到了上朗溪头码头,买下儿支长竹,然后扛在肩上,弓着背,一步一步扛回家,因为不见路,他走一步,停一步,待缓了一口气,辨明了方向,再移步,但山青竹长五米余,前端的竹头,有时会扎进路边的灌木丛中,昌公又倒退几步,抽了出来,再摸索向前,同他一起买捆竹扛回家的叔公,想帮他扛。他不肯,说,他要学会扛竹走路,如果叔公哪天走了,他还要继续生活,让手艺的温度传给更多的人。


1970年8月,世昌公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大喜事:外地一位姑娘嫁给他,尽管新娘有点儿残疾,两人却夫唱妻随,恩爱有加,第二年女儿出生了,昌公拣支好山竹,特别编制件摇篮,给女儿添喜,他整天围着摇篮转,与摇篮里的女儿,说着嘻嘻呼呼的稚话。日月更迭中,女儿渐渐渐的长大,而世昌却日渐苍老,体弱多病,但他还是抱病忙着活儿,他说他要做大一点的竹摇篮。那天,女儿扶着半蹲走路、摇晃着身子的母亲到墟上买菜,回来时,却见世昌公躺在一个大摇篮里,安祥地走了,他像往常睡觉一样,双手摊开,让所有为他送终的乡亲,清清楚楚地看到,他那双历尽沧桑,老茧厚重,包浆如古瓷器的双手,始终绽放着一抺淡淡的光晕。


(2020年11月23日晨5点钟,写于万泉河畔文田村)

  
  • 基业
  • 发表于:2020/11/23 10:25:30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最欣赏的是世昌公的那种韧性:顽强而又坚忍。世昌公人生的不幸却造就了他手艺的成功,敬服!作者笔下不惜重墨,大肆渲染其学艺的艰辛,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其对昌公的敬仰。结尾富有诗意韵味,为昌公的人格魅力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随缘,认命,顺其自然。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