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明清时期会同县的书院(张中平)

  • 张中平
楼主回复
  • 阅读:4080
  • 回复:0
  • 发表于:2021/6/29 15:19:16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明清时期会同县的书院

张中平


上溯琼海市嘉积镇的历史沿革,那就是1959年前隶属琼东县,1914年前隶属会同县。最早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万历年间会同知县卢章在县城创办的“正蒙清馆”。


■明代的聚奎塔和“叶卢池”的应台书院


一、从正蒙清馆到应台书院

明朝中后期是海南文化教育长足发展的时期。万历三十二年,广西南宁人会同县知县卢章有感于会同县教育的落后状况,一直在科举中学绩不佳,历年来科考中举的生员寥寥无几。近年来,会同北边的文昌,知县贺沚办起了玉阳书院。会同南边的万州,知州茅一桂也办起了万安书院。尚书王弘诲也在会同的西边他的家乡定安办起了尚友书院。而会同县是一个小县,地狭民穷,文化普及程度低,办学资金缺乏,全县那么多的书塾却没有一所象样的书院。卢章鼎承会同县儒学“国家之治自人才始,人才之兴自学校始”的古训,多方筹措,然后在会同县衙东边即盐运分司东边(今塔洋镇中心小学里)建起一所“正蒙清馆”,收留学子在此学习研课。这是会同县创办书院的开始,也是后代一直至民国时期办学发展的基础。


万历三十七年,浙江天台人会同知县叶中声在“正蒙清馆”的基础上将之改建并匾书其名为“应台书院”。耆老李文周又捐田二丘入书院,扩大了书院的学田。从此,书院有了固定的学田收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应台书院成为明朝后期会同县教育的龙头。


二、改善办学风水建设聚奎塔


《会同县志》记“聚奎塔为县治文峰”。


万历三十三年春,在京城为官的琼山人许子伟回琼居家期间,到万州(今万宁市)东山岭游览,路过会同县城留宿。许子伟虽然多年在京为官,但他一直关心着家乡的教育。许子伟回琼居家期间,在府城城西创办了敦仁义学,又在儋州城外东南隅创办了许氏义学和兰村德义书馆。他还分别应万州知州茅一桂和文昌知县贺沚的邀请到万州的万安书院、文昌的玉阳书院讲学。


当晚,知县卢章和教谕(相当于现在主管教育的副县长)池起凤一起拜访了许子伟。长夜促膝,他们交谈了教育培养人才的话题、谈到了会同县教育的落后状况,也谈到了会同县购置学田的问题。卢章谈到了购置学田的重大意义和计划,许子伟深为卢章的善举所感动。他们也谈到了环境改造和风水文运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许子伟好游览,重堪舆,对风水情有独钟。此前的一段时间,许子伟为了改造府城的风水文运,跟琼州知府涂文奎首创,邀集乡贤众筹,在府城东北三里许艮位上建设了一座“明昌塔”,取“大明昌盛”之意。依堪與家之说用以弥补府城美舍河和南渡江河流北冲且形斜无山峙之风水漏缺,并在此处关镇河流入海之缺口,显迴百川朝宗之澜意。


卢章对许子伟建设明昌塔的概念和形象,产生了强烈的思绪,因为建塔关系到教育的风水文运。一夜的交谈,最终促成了卢章建设聚奎塔的决心。卢章办事讲效率尚做不尚谈,意志已决,他便全力以赴,雷厉风行。琼北大地震发生后不久便动工兴建,半年时间完工。尚书王弘诲为聚奎塔写下了《聚奎塔铭》。


卢章是一个实干家,上任以来为百姓开渠、修堤、架桥,干什么事都求立竿见影。聚奎塔虽然是受了许子伟和明昌塔的影响而建设,但卢章不想仅仅从风水上对会同县的教育产生运气影响。他总想让聚奎塔变得更实在点,希望以此给会同县的教育事业带来更大的实惠。因此,在建塔快竣工时,他便借夜梦仙人站在塔顶上口念“奎塔插天连甲第”的谶语,预示主宰天下文运的奎星已经降临会同县。奎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宰文运的大吉星宿,此塔就是奎星降临之地。他劝勉正蒙清馆的学生鼓足勇气去求取功名,故取名“聚奎塔”。自明清至民国,聚奎塔房宿都是学校学生寄宿之处。其塔历经400多年的风雨,至今仍然巍巍屹立不败。




三、学田的购置


万历三十二年,知县卢章创办“正蒙清馆”集贤才而教之。但其时朝廷征收军饷,矿税四出,民贫财乏,教学耗资无从供给,学子赴考路途遥远,旅资更是难以保证。卢章深有体会,他说:“学校有田,犹草木之有雨露,士实藉焉。”因此,他便捐银五十两,又邀教谕池起凤也捐银二十两,在沟尾、塔边、墩后、茫龙、俊塘心、鲁荻和田心等地共置学田七丘,每年除纳粮税外,共得租银五两八钱五分。


万历三十七年,知县叶中声将书院改名为“应台书院”后,又购置了一些学田,便集合在三个人的名字下所立的“叶卢池”田赋户名纳税。后代人又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学田,学田分布于县城、长坡和烟塘等地。此后,“叶卢池”的田赋户名作为学校的财产向政府纳税。尽管后来改朝换代,“叶卢池”的学田户名一直使用至一百多年后的清朝乾隆时还在册,以此作为田赋纳税的田户。这是会同县学校购置学田的开始,其收益基本上是用来解决贫困学生的生活困难、学校的教学费用以及考生赶考应试的开销。


■ 从明末的同文书院到清代的端山书院


一、旨在弘扬正气的同文书院


明朝末期,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乱的破坏,内外危机四伏,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教育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崇祯十年,会同知县夏铸鼎重整学校,取《中庸》“普天之下,车同轨,书同文”之意,又将学院改名为“同文书院”。沿袭南宋时期朱熹在建阳书坊亲手创办的“同文书院”之名,意为弘扬朱子文化、光大中华优秀传统。


会同县生员王象阳又捐献木栊等地水田四十五亩七分二厘作为学田。


书院虽然极力维持,但由于明朝国运衰退,书院教学也日渐萎靡,接下来的改朝换代,书院更是衰败破落。


二、清代书院学田的增加


进入清朝,随着社会逐渐稳定,教育也日渐恢复,同文书院教学逐渐走上轨道。顺治十年十月,会同县生员冯如京捐田一十四丁,除纳粮五两六钱外,得租银一十八两充书院馔膳费用。当时由会同县教谕郑熙运办理,申报书院批明在案,税赋记在明代同文书院立户的叶卢池田户上。康熙六年,会同县训导梁英招雇佃农复垦耕种同文书院学田二十四亩五分,其时尚有学田二十一亩无法复耕。此学田年得租银八两三钱九分九厘三毫递年转解学院。此款以赈济贫困学生为主,书院渐现生气。康熙二十五年,教谕吴隽捐资在烟塘、上溪等处买田一十六丁,入叶卢池户内输纳,除正供钱粮外递年得租银五两二钱二分,帐目由专人管理,除正常开支外,将所贮存者供给文武生员赴省科举盘费。此后,康熙四十四年知县曹允中,乾隆年间知县万师敬、知县欧阳嶙等人又捐资购入学田,叶卢池田户帐户不断增大。自清代以来,除正供粮务外,历年存余租银除正常教学开支和救助贫困生员外,宾兴年(即乡试科考年),皆有收贮余款供全县应考文武各生以为盘资。


三、萧应植改名后的“端山书院”


康熙四十四年,会同知县曹允中捐资改建书院,迁至明伦堂之东(今塔洋镇政府西侧),扩大了书院的范围,其地前至外街,后至施家空地。雍正年间,又经知县钟琏捐资重修书院正斋及东西瓦房,中建八角亭讲堂。乾隆年间,前后经知县万师敬、田濬及县中众绅士捐资二百余金,建书院后房,又重加修葺中大厅一座,前八角讲堂一间,外两廊书房东西各两间、学院大门一间,学院厨房家伙俱备。


乾隆三十八年,琼州府知府萧应植巡视书院,署(代理)知县于煌请其题匾。萧应植取会同八景之“端山耸翠”意书题匾曰:“端山书院”。自此,终其清代一朝,书院皆名为端山书院。


嘉庆十四年,知县江秋倡导全县士庶捐款一千四百多两银又重新建造,增其旧制,并在书院崇祀文昌牌位,画文昌帝郡像(中国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即文昌星)并塑朱熹和苏轼二夫子像奉祀。门楼三台奉祀奉魁星(即奎星)。前后两廊翼室共一十六间,外有照墙园垣,书院规模大为改观。


■书院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方式


一、书院的办学宗旨


从明代至清代,会同县书院跟全国各地书院一样,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育人,改造社会风气,读书做官,也就是为朝廷培养人才。书院的性质介于官学和私学之间,就是由私人捐资(其中会县历任知县都是主要捐资人),政府来管理。


二、书院的管理模式


“会同县山川毓秀,代有闻人,但僻处海外,距省二千余里,道远费繁,应科寥寥《会同县志》”。会同县自办书院以来,教育在社会生活中蔚然成风,“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书院招生不设门槛,向社会下层民间士子开放。入学无户籍限制,只要有志于学业的,不分贫富,不论地域,均可入学,即孔子所提倡的“有教无类”。学子不需一束均得入院肄业。“海疆小邑,登举寥寥,果能发愤下帷,安知非后来之秀《会同县志》。”


万历年间会同全县有县学一间、社学五间分别在今塔洋、烟塘、大路、嘉积和福田。此外,还有遍布全县的祠堂学堂和富户自办的私塾学堂,某个时期还有一些慈善类的义学。书院基本上从这些学堂中通过文化考试招收学生,读书的大多是本县人,也有外籍来读书的。如中进士、中举人的除了本县学生外,也有外县来寄读的生员,如雍正五年丁未榜(1727年榜)即状元彭启丰榜的莫陶,就是定安籍学生,一举考中了进士。雍正八年庚戌榜(1730年榜)即榜目沈昌宇榜的陈振桂,是顺德籍学生,一举考中了进士。还有康熙辛卯科举人陈应元也是顺德籍人,还有康熙戊午科中举后任山西定襄知县的王时炯是乐会籍寄读学生等等。


生员到书院读书也没有年龄限制,只要你成绩合格想读就来读,贫困子弟还有膏火(生活补贴)资助。科考之年都有宾兴(赴考旅费)供需。


书院也有严格的惩罚制度,轻则尺戒,重则开除。


三、书院的教学方式


书院由山长(即校长)负责制,掌教多为本地落第秀才。


书院的教学层次含盖中等至高等层次。教学方法不分班级,不分科目,而多启发式指导性教学。讲经,经疑;讲史,史疑;八股,写作;举业,对策等是主要的传授方法。有固定掌教,也有临时来书院讲学的师长。县衙官员经常到书院讲授,也有琼州府官员兴趣所到也会来讲学,在京或在外地为官而回乡官员如王弘诲、许子伟等也曾到书院给学子们讲学。


能够跟现代教育理念一脉相承的是,书院一直是“德育”为先“智育”为次,对生员的人品道德要求极其严格。当然,封建社会的“德育”有其局限性,当年书院的“德育”标准和今天的“德育”标准绝不可同日而语。书院的“人品道德”和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为封建社会服务,“忠、孝、礼、义、廉、耻、节”等是其“德育”的主要内容。


书院不同于一般的县学、社学和私塾的教学方式,后者主要是习字、对课、背书、习作等启蒙教育,而书院的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讲学和研读。


藏书丰富也是书院的特色,所有要求学生掌握的书籍、历代圣贤著述和历代经史等书都有收藏。端山书院的尊经阁楼一直保存使用到民国时期,日军侵琼时采取“焦土抗战”时才放火烧毁,尊经阁用以贮藏儒家重要经典及百家子史诸书,供书院师生博览经籍,阅读研求。


自从会同县创办书院以来,在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中成绩显著,人才济济,进士、举人、贡生等出类拔萃者层出不穷,会同县也一直位列琼州府文化强县之列。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