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黄欣丨说说琼崖第二重镇嘉积

  • 琼海在线
楼主回复
  • 阅读:13507
  • 回复:4
  • 发表于:2021/6/30 10:36:16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说说琼崖第二重镇嘉积
文/黄欣


在红色娘子军的故乡,风光旖旎的万泉河畔,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城市——琼海。琼海市党政机关所在地、琼海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嘉积镇。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琼海这片土地,先后设置过不同名称的“县”。先是汉代的玳瑁县、朱卢县,后是魏晋时期的朱崖县,再后是唐贞观年间建置的琼山县,以及之后的容琼县、乐会县、会同县、琼东县,县治几经搬迁,却从未与“嘉积”沾过边。可是,嘉积自宋末元初“诞生”,历经明、清、民国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数百年间,却脱颖而出,逐渐发展成为继海口之后的海南第二重镇和商业中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古往今来,山南海北,一座城市的规模大小、繁荣与否,一定是跟行政建置紧密相关的。譬如三亚,旧时崖州治崖县治均设在崖城,崖城便成了琼岛南部规模最大的城镇,而三亚只是一个小渔村(港)。解放后,崖县人民政府迁于三亚,很快三亚的规模便不断扩大,崖城则相对衰落了。海南建省后,三亚升格为地级市,从此发展更加迅猛,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就把规模比自己还要大的府城、嘉积、那大、文城等县城远远抛在后边。可见,“官府”的设置对一个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可是,嘉积却打破了这个规律,它在没有设立任何行政建置况情况下,从一个“铺仔”发展成为一个“商埠,无声无无息间,人们发現,嘉积“长大”了,它的规模不仅让毗邻的乐会县治(先乐城后中原)和它所受辖的会同县治(塔洋)自愧不如,更让作为琼州府治的府城也为之逊色。之所以出现这种非常规现象,应该是有其某些独特原因的,值得我们去探求。下面我试将它发展的一些历史轨迹粗略地说一说,供有兴趣者参考。


一、名称的由来


嘉积镇这个地方原来是座山,叫做牛梯山,俗称伏牛岭。它的山势地貌酷似一头灰色的水牛俯卧在万全(泉)河畔。七百多年前,这里本是一座人烟稀少的山丘。相传,在南宋髙宗时期,受金兵入侵,二帝蒙尘,宋室被迫迁都临安(杭州),北方难民纷纷南逃,迁居于江浙赣闽甚至岭南地区,由此闽粤人口激增,百姓生活维艰。为谋生计,不少闽粤人便迁到海南这个蛮荒的海外孤岛上。这些“大陆人”的迁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工农业生产技术,还给海南带来了“商机”,海南与内地的贸易从此便有了较快的发展。


海南陆地交通十分落后,而河流众多,水量充盈,水上运输便充当了主要角色。据老辈人传下的故事:宋末元初,有位叫做“阿积”的广东人首先在牛梯山下万泉河边(大约在今天的溪仔街一带)搭了间棚屋开了个小店,接待南来北往的行人商贾,因其名叫阿积,人们称他的小店为“阿积铺仔"。慢慢的,随着过往客人增加,来这里开店的生意人也越来越多,无形中这里便成为一个南来北往水陆行旅停歇的小站头。随着商家的进入和迁入人口不断增多,牛梯山逐渐便发展成了一个集市,而阿积也由一个小店主变成了拥有二三家商店的“老板”,并取了个大名叫“黎嘉积”。自然地,“亚积铺子”也被人们改口称为“加积市”了。


以上说法各类志书均未有记载,仅是在乡里坊间的传闻而已,但它却填补了志书的空白,也成了“嘉积”这一名称由来的较为可信的解释。


笔者在写此文过程中,承蒙有位前辈友人提供不少相关资料,其中有本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辑出版的《海南县情辑要》,里头有署名程儒禄的关于琼海的篇章,内有关于嘉积市名称由来的另一种说法。云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附近商人陈必强和王、黎姓两个小商贩在此处开设“邀市",因此处属会同县积善都辖,便取“嘉靖”的“嘉”字和“积善”的“积”字合称“嘉积”,“嘉积”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笔者不了解此说源于何处,但对这种说法却不敢苟同。按这种说法,“嘉靖"之前此处本无“市”,是陈必强等在此开设“邀市”为始,此后才慢慢形成了“市”,且市名“嘉积”也是陈必强等人所取。事实果真如此吗?笔者查阅了明代进士唐胄于正德十六年(1521)编撰的《琼台志》,其“墟市”一节载:“会同县:县门市、泗村市、黄籐市、调懒市、嘉积市、黎盆市。”又查阅李贤于明天顺五年(1461)编成的《大明一统志》,其“市墟”一节也载有“会同县市四:县门、泗村、黄籐、嘉积"。明代帝号,天顺、正德均在嘉靖之前,且天顺五年要比嘉靖年间至少早了61年。试想:六十多年以前的志书已有记载的“嘉积市”,在六十多年以后才由陈必强等人开设并取名,这有可能吗?不须多说,嘉积市由嘉靖期间商人陈必强开设之说便已不攻自破。


二、嘉积市古属“积善都”


旧时,人们常称嘉积为“嘉积市”,其实“市”在古代并不是行政区划名称。“市”在古汉语中是“买卖”的意思,也引申为“买卖场所”。宋-张愈《蚕妇》诗云:“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诗中的“入城市”就是“进城去卖(丝绸)”的意思。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嘉积市”仅是人们对这个集市的称呼,明清两代均没有将“嘉积市”划定为一个行政建置。从明洪武年间至清末,这里的行政建置一直是“积善都”,“嘉积市”是积善都辖下的一个集市。直到民国四年(1925),琼东县国民政府才将这里设置为“嘉积镇”。


海南的原住居民是黎族人,也称“俚人”。唐宋以来,有不少闽粤汉人来海南经商或谋生。由于嘉积这地方南来北往的人流多,万泉水道商船经过频繁。万泉河发源于五指山和黎母山,从博鳌港出海,自宋明以来,广东的商船运来的布疋陶器五金工具日用小商品从博鳌港进入万泉河,溯流而上,运至上游的“船埠”,与从湾岭、乌石、枫木、乌坡、岭门来的小商贩交换他们挑来的巴戟、砂仁、益智、槟榔等南药,以及野兽皮毛等山货,再运回广东销售。当时,万泉河与北冲溪(南渡江)同为海南最为繁忙的商业黄金水道。嘉积地处万泉河中段,是为客商最佳的宿憩和补给点,因而嘉积也同时成为最有商机的地方。海口、湛江、江门、直至广州、汕头、甚至福建的生意人蜂拥而至。而这些从内地来的生意人当时被称为“善人”(可参看明王佐《琼台外记》和唐胄《正德琼台志》)。“积善”就是“积集善人”也就是“大陆生意人聚集”之意。正因为这个原因,会同县在划定行政建置“都"时便将嘉积及其周边乡村命名为“积善都”。


据考证,闽粤“善人”最早迁入海南 是在汉代。据王佐《琼台外记》载,汉武帝时海南已有“善人”迁入,由于那时海南中部腹地还未开发,迁入地仅限于海南北部沿海地区。直到唐贞观时期,朝廷在琼海设置琼山县和琼州,宋后还升琼州为都督府,这才有“善人”迁入琼海。“善人”的到来,琼海与大陆便有了经济往来,大大促进了琼海的发展。


三、海南第二大商埠


到了明代,嘉积已从当初的“铺仔”发展成了一个有相当于规模的城镇,“衣冠文物称为名邑”(清嘉庆《会同县志》)。到清代,嘉积市规模进步扩大,不仅商铺林立,而且按商品不同类别分开在不同街道(地段、场所)经营,俗称为“行”。清代中后期,嘉积市已有“十三行”的叫法。那时的嘉积店铺数百,人口近三万,成了仅次海口的海南第二商业中心。其十三行大致上分布为:


(1)米蒌行,位于元亨街。元亨街原来较短,只有60余米(注:现在的元亨街,从东风路口至教育路一段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才修建的),元亨街东段有十余间店铺经营大米,西段经营竹器,称米蒌行。


(2)鸡行,在高第街(现伍德街)。早年猪仔行也在伍德街,后来猪仔行迁东门市,再迁环市马路边。


(3)鱼行、豆仁行。


在太平坊南门老街,现明裕超市附近。专营鱼类及海产品,也有经营黑豆仁(干籽)、黄豆仁、压草豆仁等的。


(4)猪仔行,在环市马路旁,现环市路市卫生站一带。


(5)桹行。桹,也称箱桹,一种穿上麻绳的可挑木箱子,箱子里盛着白米粥、豆腐脑、粿仔汤之类,小贷郎挑着叫卖。也有卖发夹、针线、衣纽、角梳、看脸镜、发蜡、胭脂等小杂货的,边摇着桹鼓这边叫卖。桹行,即小货郎聚集的地方,在新民下市关帝庙一带。这一带接近码头(渡口),过往客人多,所以小货郎都聚集在此招揽生意。


(6)盐行。古时政府实行食盐专卖,食盐经营要有官府许可(执照),集中经营。这里除了卖盐,还经营箩筐、籐笠、籐椅、簸箕、畚箕 、米筛、草蓆等,地址在新民街中段雍罗庙路口,今西门市场附近。


(7)槟榔行。旧时嘉积市的槟榔扬名岛内外,《会同县志》有“乐万陵崖之槟榔,以嘉积为最”之记载,民间也有“嘉积槟榔海丰蒌”的美誉(注:海丰,是会同县西部一个小墟市,非广东之海丰县)。嘉积槟榔不但本地人吃,还有大陆客商运到广东湖南销售。槟榔行址位于福源横街,溪头码头一带,溪仔街附近。民国时期迁移到积庆街。


(8)铁锅行,在铁岭街,今嘉祥街南段。此处为嘉积最繁华路段,“善人”店铺多集中于此。粤省商人从广东运来铁锅、铁器等在此经营,也称“善人街”。


(9)打铜行。位于太平坊西段靠近聚龙街口带,原琼海县武装部附近。主要经营金、银饰品及铜、锡制品。


(10)牛行。在嘉积北门外今嘉积中学田径场到市医院基督教堂一带。明清时为一处地势倾斜的空旷坡地,在这里聚了会同、乐会、万州、定安、文昌、陵水、崖州的水牛、黄牛在此交易,是琼岛东部最大的牛市。每逢大牛市(听老人讲大牛市每月初、十五开市),从这里经海口运出岛的牛近300头。


(11)车行。清代,海南陆地的运输工具是牛车和鸡公车(一种独轮手推车),用于载货,也载人。位于嘉积市北门,今嘉祥街北段。


(12)小食行。位于东门上街,今纪纲街老中医院后门一带。这里的店铺主营烧猪、番鸭肉、“糒贡”(饭团)、粿汤、腌粉、薏粑(燕粑)、甜粑(年糕)、“珍袋”、“猪肠粑”、花生饼、“米糖封”、清补凉、凉粉、鸡屎藤粑仔汤等各种美味小吃,应有尽有。


(13)木行,主要经营各种造房子的木料和木门、木窗、八仙桌、“寿室”(棺材)等木制品和门脚臼、门坎等石料制品。地址位于福岭街(溪仔街)一带。


从上面嘉积十三行的盛况可以看到,嘉积市发展到清代,已经成为具有相当规模,各类商铺齐备的大型城镇。美国传教士香便文(Ben_jaminCouchHenry)在《岭南纪行》一书(1886年版)中写道:“嘉积市是仅次于海口的商业中心。从海口通往嘉积的主路上,络绎不绝的苦力挑着……货物,诸如布匹、火柴、油灯、煤油之类。似乎客栈比住户还要多,他们生意红火,是因这源源不绝的运输队伍。”


四、民选县长王大鹏和“嘉积新纪元”


上世纪二十年代,国民政府为推行“三民主义”,在琼东县举行了一次“民选”,本地人王大鹏被选为县长,是为琼海历史上第一位民选县长。


王大鹏,字云程,嘉积镇龙阁乡下园村人,1885年生。1917年,王大鹏考取官费生留学日本,1919年秋学成归国。在1921年琼东县民主选举中,被选为县长。他在职四年多(1921~1925),致力经济发展和社会革新,他经过详尽的调研,将嘉积镇重新规划改造,修成了一个拥有十三条街道的崭新城市(注:一说十一条),其中主街五条,取“嘉积新纪元”之义,分别命名为嘉祥街、积庆街、新民街、纪纲街、元亨街。并在全县范围内废私塾,兴办平民新学校,在全县设立了二百多所小学,还创办琼东初级中学(后改琼东简易师范学校)和嘉积农工职业学校。1922年秋,经吴明介绍,王大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琼崖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1925年,王大鹏被广东军阀邓本殷解除县长职务。


王大鹏对嘉积镇的改造,确实给嘉积带来了新的纪元。改造后的嘉积镇,布局合理、店铺齐整,街道清洁,高楼林立(注:海口市最高的楼有五层,嘉积最高的有四层),让嘉积市在琼岛声名鹊起。海口商家,新加坡琼籍商人何达启、林国冕、王先树等纷纷到来,先后在嘉积成立商号或分号,一时间嘉积镇誉饮海南,蜚声广东、南洋。


民国时期出版的《琼崖志略》第八章有专门陈述嘉积的内容,兹摘录于后,作为本文的结语:


“嘉积在琼东县之南,西界定安,南接乐会,为定、乐、万、陵、崖五县物产输出之总汇。在前清时代于琼崖商业上所居地位,与海口相伯仲,每年与江门澳门两处交易,为数颇巨。全市设备,略已沾染都市色彩,不愧为琼崖东路商业之枢 纽,及琼崖第二繁盛市场也。”


(本文参考采用了林才丰先生《琼海古韵》部分相关内容,在此特别致谢)


(本文作者黄欣系琼海市黄香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嘉积中学退休教师)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煙消雲散只為成全*
  • 发表于:2021/6/30 23:58:08
  • 来自:印度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好文!
来自手机版
(0)
(0)
  
  • 没资本就别装纯
  • 发表于:2021/7/1 0:25:09
  • 来自:运营商级NAT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爱我嘉积!
来自手机版
(0)
(0)
  
  • ╰╮強顔歡笑
  • 发表于:2021/7/1 0:48:09
  • 来自:美国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赞了!
来自手机版
(0)
(0)
  
  • 休杰
  • 发表于:2021/7/1 1:14:14
  • 来自:海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不看真不知道。
来自手机版
(0)
(0)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