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远去的锅巴又回来了

  • 琼海在线
楼主回复
  • 阅读:3833
  • 回复:7
  • 发表于:2022/1/23 17:43:32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远去的锅巴又回来了

作者/李高兰

上世纪九十年代,作为女主人,每次待客,我都会端出我的拿手厨艺——“三鲜锅巴”。那时正值海南建省之初,也是房地产高潮期,一座座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建筑工地多,煮大锅饭的多,锅巴自然也多。工地上的炊事员便把吃不完的锅巴晒干后卖给固定的小杂货店,我也就有做“三鲜锅巴”的原料。

这些年,也许是建筑工地上炊事员也用电饭煲做饭,海口均买不到锅巴,我也就多年没有做“三鲜锅巴”了。

来到美国探亲,在硅谷某华人超市,我惊喜地发现有包装完好的锅巴出售。

当我将炸成金黄色的锅巴端上饭桌,即将往锅巴上浇煮沸的“三鲜”芡料时,女儿拿着照相机,对龙凤胎宝宝说:“看,姥姥要创造奇迹了!”

当芡料浇在锅巴上发出噼啪噼啪的声音,当俩宝宝一齐掩住耳朵时,一股浓浓的童年情结缠绕心头,我想起曾写过的一篇散文《远去的锅巴,童年的情结》。

岁月悠悠,人生漫漫。就在这漫长的生命历程中,“锅巴”,是一种含有浓浓的乡村情结、一种浓浓的童年情结的食品。

回味远去的锅巴,就是回味逝去的岁月。


“锅巴”,海南方言叫“稗起”,因为海南方言把干饭叫作“稗”,而“锅巴”是在大铁锅里用文火焖“稗”,紧贴锅底微焦的饭。刚起锅的“稗起”又香又脆,如果用五花肉加少许细盐在“稗起”上面涂抹一下,更是香上加香、脆上加脆。

小时的我,特爱吃“稗起”,但在那个“日干三刻、夜加一班、天天番薯饭”的年代,家里只有过年过节时才煮大锅稗,我们也只有过年过节时才有“稗起”吃。

每当妈妈煮干饭时,我们就欢呼雀跃:“有‘稗起’吃罗!”饭还没煮熟,我们几个小馋鬼守在灶角边,或咧着嘴巴,或歪着脑袋,或吮着手指,盯着妈妈手忙脚乱地用锅铲一铲一铲地从大铁锅里铲出干饭,然后往“稗起”上轻轻撒上盐巴,用“抹锅肉”往“稗起”四周抹上一圈,再往灶膛添加一把稻草微微加热,整块“稗起”就翘起来了。顿时,厨房里响起一片欢呼声:“啊!吃‘稗起’罗!”

妈妈把‘稗起’放在一个竹筐里,慈爱地说:“到客厅吃吧!”于是,我们围成一团,或蹲或坐,津津有味地嚼得“格嘣格嘣”响……

乡下孩子吃“稗起”,除了企盼自家的外,还可到办酒席的人家“讨稗起”吃。

家乡民风纯朴,人情味特浓。一年到头,常有左邻右居或“做过月”(庆贺满月的孩子)或“做生日”或“做亲家”(婚礼)或“做屋”(盖房开工典礼。海南方言把一切民俗活动,均在民俗上加“做”,如“做年”“做中秋”)等。每当办酒席(俗称“做待祭”)的人家大铁锅里的稗快煮熟时,灶膛边便围了一大帮小孩,你推我挤地等着“讨稗起”。

在海南,就像“鸡腿是小孩子的专利”一样,“稗起”也是小孩子的专利。候“稗起”一起锅,孩子们便叽叽喳喳吵成一团,伸出一双双脏兮兮的小手:“分‘稗起’去罗!”、“分‘稗起’去罗!”

就像“做亲家”时当媒婆的(海南民俗,结婚时由媒婆负责散发“新娘糖”、“新娘倌糖”)喜欢抡“新娘糖”、“新娘倌糖”的人越多越热闹一样,煮饭的“厨房爹”或“厨房娘”往往得意地将“稗起”举得高高的,慈爱地说:“不要挤!不要吵!排好队,每人都有份!”

海南乡下,每到农闲时节,晚上“巡村”(串门聊天)或打扑克、打国牌后,肚子觉得饿了,有人起个头儿:“做公道吃不?”如果有人响应,便邀好份,或买鸡或买鸭“做公道”。用白切鸡或白切鸭的汤煮的“稗起”,吃起来,用家乡话来说是“香到耳仔(耳朵)!”

在两餐低热量、稀稀的番薯粥之间,饿得发慌、到处游荡的我们,一听某“小侦察员”提供“今晚谁家‘做公道’”的情报,大家便咽着口水守候在“公道头”(主持“公道”者)的灶角边……后来,考虑到煮饭的大米是参份的人家一份一份地收上来;二是“公道”一般是做为夜宵吃,小孩们守候得太晚,会影响次日起床上学,于是,“公道头”将“稗起”一起捋到公道饭团中,从此,便断了我们吃“稗起”的一个来源。

我的一个远房亲戚,妻子因病去世丢下一个几岁女儿,他家境贫寒,难以续弦。六十年代初,跟随民工大军到松涛水库当民工,因厨艺较好,当炊事员。当时,民工的大米都是按计划配给的,大锅里煮的锅巴都是铲在饭里按量分配。邻镇一位年方十九的姑娘,收工后常常溜进厨房与“厨房爹”聊天。我的这位亲戚看准这位姑娘是个馋嘴姑娘,做饭时便把西红柿、黄瓜、锅巴藏起来,偷偷塞给这个姑娘。

当工程结束,她跟甜言蜜语的“厨房爹”已经“生米煮成饭”,姑娘挺着大肚子,跟随比她大十来岁的丈夫来到婆家,才发现受了骗上了当。而“厨房爹”得意洋洋地对羡慕嫉妒恨的乡亲们说:“我这个老婆是用公家‘稗起’换来的。”

于是,人们给这位年轻的新媳妇了外号——“稗起嫂"。到了中年,则叫“稗起婶”。老了,则叫“稗起婆”。

家乡还有一个奇特的民俗,不但后代可以继承财产,还可以继承外号。如有一位乡邻,乃独生子,结婚几年,没有孩子,父母迫儿子离婚。再结婚,仍然没有孩子,而离了婚的前妻嫁给别人,不到一年就生了白胖的儿子。熬过几年仍然无望后,再次离婚,离婚的妻子嫁给别人也很快便喜抱贵子。好事者便背后说“咸蛋怎能孵出小鸡?”。于是,他便得了个“咸蛋”的外号。这位乡邻第三婚娶了一位“拖油瓶”的寡妇,不料,接连生了几个孩子。人们惊呼道“咸蛋也孵出小鸡啦!”。然而,人们不但仍然习称他为“咸蛋”,而且在他的孩子们名字前面加上“咸蛋琴”“咸蛋高”。

关于“咸蛋”外号,还有一个好事之徒的恶作剧故事。

七十年代初的某一天,一位外镇的人下村买咸蛋,打听哪家有咸蛋卖。一问,竟然问到一个喜欢搞恶作剧者。他指着“咸蛋”家,说:“那个人家腌蛋手艺是祖传手艺,个个咸蛋都是流红油。”

买咸蛋者信以为真,径直走进屋,问“阿婆,听说你家有咸蛋卖,什么价呀?”

“咸蛋婆”勃然大怒:“我跟你无冤无仇,你吃饱没事干么?我拿扫把沾尿(这是本地把人驱逐出门最凶恶的话)揍你!”

买咸蛋者一头雾水。

身后是那位搞恶作剧者,正开怀大笑。

岁月沧桑,“稗起婆”已经去世多年,可人们仍然在她的孙子、曾孙子的名字前面加“稗起”两字。

七十年代初,我在广州读了四年大学。远离家乡,自然也就远离了承载童年情结的“稗起”。身居高楼深院,午夜梦回,我对母爱、对故乡的思念总与“锅巴”连结在一起。每当假期回家,每当妈妈从鸡栏抓出圈养好久的家鸡时,我就说:“妈,煮‘鸡汤稗’吧!我想吃‘稗起’!”当香喷喷的“鸡汤稗起”了结我的“稗起”情结时,肚子也就差不多填饱了!

一九九四年,我那侨居新加坡几十年的伯母带小孙女回乡寻祖问根,当小孙女第一次嚼着香喷喷的“鸡汤稗起”时,天真地问道:“阿婆!这么好吃的东西是从哪里买来的?为啥我们在新加坡没有吃到?”

沧海桑田,如今城市人家煮饭用的都是电饭煲,又脆又香的锅巴也只能留于孩提记忆当中。于是,商家抓住成长于乡村的芸芸众生普遍存在的“锅巴”情结,开发出或是大米锅巴食品或是小米“锅巴”食品,这种人工制成、加上鲜味素、装在小食品袋里的“锅巴”,虽然也香也脆,但总吃不出家里的“锅巴”那种濡染童年情结的味道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与几位同事到海口滨海新村一家川菜馆吃饭,一位来自四川的同事点了一盘“三鲜锅巴”。我甚为诧异,以前总以为“锅巴”只不过是山村野食,想不到还可当菜肴!

一会儿,只见服务员端出一盘已经炸得金灿灿的锅巴,再浇上一碗用虾仁、猪肝、香茹、瘦肉勾好热气腾腾的芡料,顿时,发出“辟里拍拍”的声音,真可谓色、香、味、声俱全,众人一齐举箸,一抢而光。

又过几天,我率领全家再次光顾那家饭店,首点的是“三鲜锅巴”,以让孩子们见识见识。打那以后,每当老公提议把队伍拉出去吃饭时,我儿子就会说:“要去得上有‘锅巴’吃的饭店!”

有一次,我趁等菜上桌空隙,溜到厨房,从旁观察“三鲜锅巴”的烹调过程。我问那位厨师:“这些锅巴是买的还是你们自已做的?”“买来的!”“从哪里买来的?”“从菜市场买。”进一步了解,原来那些大工地、大食堂仍用大铁锅煮干饭,炊事人员将锅巴收集晒干后,再卖给小摊贩……

于是我在周末,跑了几家菜市场,发现了一家经营锅巴的小货摊。从此,我便成了那家摊主的老主顾。

“有客远方来,不亦乐乎!”,当主妇的我便露一手偷艺学来的“三鲜锅巴”,往往受到各位食客的青睐。“三鲜锅巴”也成了我的拿手好菜。我的小外甥女每次来我家做客之前,总要事先打来电话:“大姨妈,您得做‘锅巴’啊!”

  
  • 雷迅
  • 发表于:2022/1/23 18:23:11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 高岚
  • 发表于:2022/1/24 6:04:15
  • 来自:海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将突显海南乡土人情的佳作结集成册定会吸引不少粉丝。[强][强][玫瑰][玫瑰]"一一昨天下午将此拙作发朋友圈。原海中老师范基宁评贴。
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
  
  • 高岚
  • 发表于:2022/1/24 6:05:45
  • 来自:海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高兰,拜读了你所著的《远去的锅巴又回来了》一文写得真好!油然勾起吾辈少年时的口味乐趣。锅巴在锅里用带盐的擦锅肉抹一下,慢慢嚼其美味香得实在难以比喻。一一高中同学陈赞振的评贴。
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
  
  • 高岚
  • 发表于:2022/1/24 6:06:54
  • 来自:海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高岚你好!拜读你的《远去的锅巴又回来了》让我回到了童年年代的记忆……小时候从外婆手中接过涂上油盐的锅巴的那份高兴劲![玫瑰][微笑]一一嘉积中学师姐符琼梅的读后感。
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
  • 高岚
  • 发表于:2022/1/24 6:09:53
  • 来自:海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高岚?同学
       您的《远去的锅巴又回来了》,这篇文章简直是“锅巴”的百科全书,读后,使人大开眼界!人心情舒畅,童趣又回来了!
      文章写得太好了,事例具体生动,纵横宽阔,风土人情显得有声有色,非常亲切。描写细腻,生动具体,栩栩如生,使人如身临其境!
        谢谢您的分享!
一一嘉积中学高中同学许世超的读后感。
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
  • 高岚
  • 发表于:2022/1/24 6:11:19
  • 来自:海南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高岚你好,你的锅巴情结有趣,我和弟妹小时候也是那样。锅巴竞能做媒,厨师找到小媳妇,肚子还大了,哈哈!一一嘉中师姐张孟鸾评贴。
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
  • 天涯我在
  • 发表于:2022/2/13 12:26:25
  • 来自:海南
  1. 7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也喜欢吃!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