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朱德坚《临窗集》连载◇这瞬间如此辉煌

  • 琼海在线
楼主回复
  • 阅读:767
  • 回复:1
  • 发表于:2023/2/20 8:52:22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这瞬间如此辉煌


五十年代,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

笔者一生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完学生就当先生,都离不开学校;故能亲眼目睹中国教育所走过的弯弯曲曲的轨迹。总体的感觉是:唯有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温中度过的学生生活,是此生过得最愉快的,也是把功课学得很扎实的美好时光。五十年代温中是我们心中的一块绿洲,称得上是少年学子的世外桃源。

这就是为什么组织五十年代温中校友聚会是众望所归。这就是为什么两鬓苍苍的老者还要去寻觅少年时的梦。这就是为什么李居景紧握学友的手时会痛哭流涕。

五十年代温中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只有五十年代的温中人,才能品尝到其中的滋味!

我考进温中时,还不满十二周岁,连一般的洗衣做饭都不懂。由于从未离开过父母,生活又不能自理,曾一度产生放弃的念头,待来年再考。而族中人却百般规劝,说什么“嘉中只是要资格,温中才是读书生”。还说,考上温中多不容易,许多人想读还考不上呢!两难之中,正好一位读初三的族叔同意让我搭伙,我的父母才放心我少小离家,他乡求学。

初进温中,还是很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我家离学校二十多公里,一周一个往返。上学时可乘小木船顺万泉河而下,而周末返家因逆水行舟费时费事,只能步行几个小时,也非常劳累。再则,我人生地不熟,总因牵挂家人而沉默寡言,萎靡不振。太阳落山时,会不由自主的面对家乡,悲从中来,黯然泪下。  

然而渐渐的,温中那新鲜的天地开阔了我的视野,同学的温情烘暖了我孤独的心,教师的智慧点燃了我求知的欲望。我也就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成为其中的一员。温馨的日子过得真快,转瞬间毕业了,班主任韩镇光老师把我们送到路口,一一握手,挥泪惜别。

正是,三年相聚甜蜜蜜,一朝握别泪涟涟!

直至后来,我升上高一级学校深造,又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我都念念不忘那时的同学、老师和房东,那里的沙滩、屋舍和操场。再因为从五十年代后期起,政治运动频繁,社会上有些动荡,政策多变,以致造成人性异化,学校这神圣的殿堂,也已经不是一方净土了。所以,当我回顾往事的时候,就更觉得那段光阴是何等的珍贵!

让我们沿着尘封的时空隧道逆行,去寻找半个世纪前的读书乐园——溶沐坡吧!

溶沐坡位于万泉河南岸,与闹市加积隔河相望。一条海榆东线公路从这里穿过,把小墟和温中校区截然分开,泾渭分明。因而,学校的教学秩序不会受商贩的搅扰,反之,学校和小墟搭配默契,相辅相成。墟上的一些闲置民舍租给学校供学生住宿,一些无业市民代办学生的膳食,小墟就自然成为学生的生活区了。同时,学生的消费也给小墟带来了商机,增添了几分生气。

晚修之后,我们拖着梆梆响的木屐,在昏暗的街道上漫步,小食店里却灯火通明,香气扑鼻。我们这些从农村来的穷孩子,不敢去光顾四公的牛肉干,最奢侈的,只是五分钱一碗热开水泡油条,已经心满意足了。  

物质生活虽然贫乏,但是,五十年代的温中人在这万泉之滨,借着天时、地利、人和,创造了瞬间的辉煌!

读者也许已经察觉到,“五十年代”、“温中”这两个词语在本文中出现如此不厌其烦。我的用意就是必须强调这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以及生活在这特定时空中的特定人。是有一种“过了这村没有那店”的感觉。

建国伊始,新中国的天是明朗的天,人心振奋,百废待兴。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王先柏校长奉命组建学校。他招兵买马,凝聚了一批敬业多能的中青年教师,选中了溶沐坡这块风水宝地安营扎寨。他们下了决心,要在这白纸上画上美丽的图画。

那时候,教师们赤胆忠心,没有计较职位的高低,没有计较报酬的多少,只希望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才能。那时候,学生们纯真无瑕,没有那么多的劣行恶习,没有那么多的私心杂念,只期盼自己能学到本领,报效祖国。师生之间,彼此关爱和尊重,其乐融融!

那么,五十年代温中究竟有哪些亮点,如何去梳理和概括,才不至于挂一漏万,这是我在写这篇文章时颇费周折的。这也是迟迟不进入中心的原因。我写到这里,只能凭借我的直觉,通过对比来一一罗列了。

我感受最深的是,在五十年代温中,凡是课程表上写的内容都是认真对待,并非虚设。没有主科副科之分,文化课和活动课同样重视,就像一个人既要吃米饭鱼肉,也要吃蔬菜水果,才不缺营养一样。

不必说王先柏校长、韦经栋教导对文史类功课的教学是多么谙练;也不必说王茀周老师韩道存老师把几何代数两科功课讲得头头是道;对那些现在称之为所谓副科,科任老师是真正做到绞尽脑汁了,而课外活动也是开展得相当的活跃!诸如,韩镇光老师领导的学校歌咏团演出著名的多声部的《黄河大合唱》,卢耀东老师为节日游行画出“毛刘周朱”四大伟人肖像,陈其智老师带出的体育弟子遍及县内县外知多少,黄良弼老师为直观教学叫大龄男生采精做实验。忆当年,图书馆暴满,体育场沸腾,舞台上演话剧、琼剧,还有钻火圈。为配合抗美援朝爱国运动,下乡做宣传,扮演钩鼻蓝眼,举起双手跪地投降!

还有两点,更是和现在截然相反。其一,现在对学生的早起晚睡学功课是视为勤奋的正面典型大加赞扬的,而五十年代温中则严禁开夜车。记得我班一位功课不太好的同学,在段考前夕夜间,悄悄地在教室里点煤油灯看书,被发现而受处分。其二,对于学生的升留级,当时是严格按分数是否及格来决定的,决不含糊。不像现在有些学校的做法,认为成绩较好的学生考上重点学校有希望,允许留级重读,而根本没有因成绩不及格而留级的。这两点的共同之处,都是触及到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究竟学功课是为了什么?现在的为应试而学就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笨拙的做法。

我要大书特书的,应该是我所在班的班主任韩镇光老师。他是一位公认的模范班主任。样样争先、出类拔萃是他的带班特色,师生和谐、寓教于乐是他的教育理念。我们有幸归属于韩老师麾下,真是获益匪浅。他带领我们班夺得各方面的优胜锦旗共有十四面。他为我们班命名,又为班歌作词谱曲;他手把手帮我们折叠被褥,有棱有角;他心贴心教我们上台演戏,有声有色;拔河比赛,他是场边的拉拉队长;歌咏比赛,他是永不缺席的陪练……  

有一次,上午最后一节课,是韩老师的地理课。将要下课的时候,我双手摆弄课桌里面的饭碗,不小心,哐啷一声,掉在地上,引起哄堂大笑。我当时羞耻万分,无地自容。韩老师不是对我正言厉色的批评,而是报以幽默的微笑:“德坚呀!你饿了吗?”宛如一位慈祥的父亲!

毕业一别,我和韩老师不曾谋面。不清楚,十年浩劫,他是否斯文受辱遭腥雨?只知道,拨乱反正,他才重见晴天!前年,在聚会的宴席上,看不到他那敦实的身影,也听不到他那爽朗的笑声,才得悉老师已经作古。在座的同学顿然伤感,多遗憾!启开封存了五十年的陈酒,却未能向老师敬上一杯!

春夜逢喜雨,润物细无声。昔日的幼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开花结果。五十年代的温中学子已事业有成。科教精英,政坛公仆,商界巨子遍及海内外。他们总怀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温中情结。而充当教师角色的我,对母校更有特殊的感情。在我个人的中小学教学生涯中,主教语文,也曾兼教音乐,也是得益于在初中阶段已把简谱视唱知识学到手,才能胜任这个“万金油”角色。还有,当我步入教坛不知所措,以及工作受挫寸步难行的时候,我总是想起母校的老师,此时是如何应对的,就努力去模仿。可是,我却不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充其量我只是淡淡的浅蓝。我感叹,我不如我师!

如今,五十年代温中已成为历史。诚然,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我坚信,历史总是会走向进步的,虽然是曲曲折折。

不信春风唤不回!


(原载《温中岁月》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风卷残云
  • 发表于:2023/2/20 9:37:02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历史不再,珍惜现在!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