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橄榄的价值

  • 大村文客
楼主回复
  • 阅读:1481
  • 回复:0
  • 发表于:2023/7/22 7:29:40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橄榄的价值

蒙乐生

橄榄是亚热带果树,栽培历史悠久,我国南方福建、两广、海南等地较为常见,野生橄榄多见于海拔1300米以下的沟谷和山坡杂木林中。汉代重修的《三辅黄图》已记载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皇宫里栽培橄榄的史实,民间则栽植于庭园或村旁。

橄榄家族兄弟不少,海南岛历史上有记载的有3种,海口南部羊山火山岩地成片分布野生乌榄林,当地村民对橄榄果利用已几百年。每年7月至10月,荔枝成熟后,琼北火山岩地的乌榄陆续成熟,果实逐渐由青变紫,最后变乌黑,便是完全成熟的标志。

橄榄,也叫青榄或白榄,尽人皆知。但是,叫乌榄者,恐怕就鲜为人知了。乌榄与羊山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古今皆然,其间亲密的关系,好比椰子之于文昌东郊人。

明正德《琼台志》已有橄榄、绿榄及乌榄的记载:“(乌榄)腌供菜用。以上三榄多出琼山东界。其黎山野树,人不惜者,林高难取,土人剥皮擦盐而落之。《本草》所谓凿其根放盐,是也。”明清时期,海南岛尚未大规模开发,野生橄榄漫山遍野,民众大多得益。

民国《琼山县志》也有如下记载:“橄榄,一名青果,一名谏果,树高大数围,叶如榉柳,二月开花,结子状如长枣,两头皆尖,色青。秋方熟,味虽苦涩,咀之芳馥,胜含鸡骨香。又有一种色青黑而微大者曰乌榄,亦名木威子,取其肉腌为葅,名曰榄酱,味亦隽,生津解毒,功用与橄榄同。”如果不是阅读史志,的确难以了解海南乌榄有如此价值。

乌榄树干最高可达20米,胸径最大可达五六米,在羊山村野极为常见,村民采摘后习惯用盐腌渍食用,或剥果壳取仁,卖给店家制作五仁月饼。因其经济价值可观,又因“林高难取”,所以“凿其根放盐”屡见不鲜,更甚者“杀鸡取卵”砍树取果,令人叹惋。

古人把橄榄当作名贵果品,《南方草木状》记载“吴时岁贡以赐近臣”。唐胄《琼台志》记载,“绿榄大于橄榄”者,从生到熟,始终颜色青青,又名“青果”“谏果”“忠果”。橄榄初食时涩口,嚼后回甘,颇似“良药苦口”,有如“忠言逆耳”,故云“谏果”“忠果”。

橄榄的用途很广,果实可吃,核可雕刻,树木可制作家具、农具及建筑用材。仅就乌榄而言,已是佳话连篇,善言不断。今日羊山,乌榄仍然留存于海口市龙华区的龙泉、龙桥等镇者虽已不多,但是黑色珍珠,精华难掩,越来越彰显其珍贵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乌榄树冠宽大,干枝茁壮,树形优美,耐受高温,生命力强,且对土壤环境要求不高。橄榄根盘大地,树干相互缠绕,叶子茂密翠绿,任由狂风暴雨,依旧岿然屹立,本身就是热带海岛理想的绿化树种。羊山乌榄生长于火山熔岩间,沐浴天地雨露,吸收日月精华,成片成林,干枝扶疏,生势葳蕤,果实丰硕,是老天爷赋予这方乡村的天珍地宝。乌榄需7年才挂果,一般是荔枝收获后才成熟,初结果时每棵不过几公斤,20年后可达数百公斤。

羊山乌榄生长于富硒地带,是橄榄中的佼佼者,风味更胜一筹。据检测,其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10倍,是梨和桃的5倍,含钙量也很高,易被人体吸收,在海南美食中别具一格。如今,羊山集市仍有老人摆卖用传统方法制作的乌榄酱,以之配稀饭,据说可以醒脾开胃。乌榄可以生食,果肉可腌制成“榄角”;榄仁是五仁月饼及菜肴配料的佳品。

很多人认识榄仁是从“五仁月饼”开始的,尤其是琼式五仁月饼,独一无二的榄仁等地道配料制作出了独特美味。这样搭配,这种味道,令美食家赞不绝口。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获取榄仁无比艰辛。从采摘果实到滚水浸泡到剖核取仁,其间不知要流多少汗水。

橄榄,味甘酸,性凉,有良好的药用价值。《中医大辞典》记载:“橄榄清肺,利咽,生津,解毒,治咽喉肿痛,烦渴,咳嗽吐血,菌痢,癫痫,解河豚毒及酒毒。”《滇南本草》记载:“治一切喉火上炎,大头瘟症。能解湿热,春温,生津止渴,利痰,解鱼毒。”

清水煮乌榄,吃用可以止血,这是橄榄的独特功能。不管是内服还是外用,乌榄都有较好的消肿止痛作用,特别是对脚痛或者腿痛的效果更佳。乌榄有化痰止咳的功效,若经常咳嗽有痰,或内伤吐血,咳嗽痰血者,清水煮服橄榄,病症会大大减轻。

《本草拾遗》记载:“(乌榄)主心中恶水,水气。”《岭南采药录》称:“(乌榄)火煅存性,止血化痰。少盐渍之,名榄豉,乳痈初起,煎水洗之可消。”乌榄仁能止血化痰,利水消肿;榄叶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橄榄根主舒筋活络,祛风去湿,乌榄全身是药。

唐胄不愧是羊山乌榄的知音,他熟知“琼山东界”多乌榄,很惋惜“土人剥皮擦盐而落之”。他显然读过《开宝本草》《齐民要术》等典籍关于橄榄的记载。北宋开宝年间(973—974年),州治刚迁来府城。在魏学洢写成《核舟记》之前,唐胄已在郡史中描述乌榄。

张岳崧也是橄榄和乌榄的知音。他纂修的《琼州府志》对橄榄记述甚详:“橄榄,树枝皆高耸,其子深秋方熟。味虽苦涩,咀之芳馥,胜含鸡骨香。有野生者,子繁而树峻,不可梯缘。但刻根下方寸许,纳盐于内,一夕子皆自落,木亦无损。其枝节间有脂膏如桃胶,南人采取和皮叶煎汁,熬如黑钖,谓之榄糖,用泥船隙,牢如胶溱,着水益干也。”

张岳崧是坦诚的,他既查阅摘录《岭表录异》资料,又实地踏访。他介绍说:“乌榄,一名木威子,乃榄之大者。蒂有臭味,大逊橄榄。土人取其肉腌为俎,名曰榄豉,色如玫瑰,味颇隽。又可榨油,调食点灯。其仁则为佳果,其皮染色鲜红如茜,其核可薪。”

橄榄核雕技艺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橄榄核雕作为雕刻中代表性的艺术,风格鲜明,题材丰富,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很受市场的热捧。橄榄核上进行雕刻,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正是由于其操作上的高难度,所以核雕技艺鲜有传人。

早在明代《清秘藏》宣德年间,有个叫夏白眼的,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个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为此,人们称王叔远精雕的桃核、邢献之精雕的核桃、夏白眼精雕的橄榄核为“核雕三绝”。

清代,也有不少核雕名家高手,他们活跃于市场,技艺超群,作品被广为收藏。乾隆初年(1736年),苏州民间艺人杜世元也是用一枚不到一寸的桃核刻“苏子游赤壁”题材,与《核舟记》中的核舟有所不同,其精湛程度,被当时的核雕界称为“鬼工”。

近年来,经济社会迅速发展,雕刻艺术业态创新,玩家看好乌榄核雕刻,加上市场推波助澜,售价一路飙升,橄榄核价值也随之翻番,果实还未成熟,早已待价而沽。很难令人相信,一株掩藏在山野间并不起眼的橄榄树,果实初结便被行家豪掷万金抢购。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