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海南斋戏》(连载10)

  • 大村文客
楼主回复
  • 阅读:1158
  • 回复:0
  • 发表于:2023/9/27 4:14:35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9、“作斋”与“看斋”
蒙乐生


“作斋”,这是延续了几百年的文化习俗,它所体现的是对生命的悲悯与呵护。对这一文化习俗的人文态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文化生态与文明进状态。

人类从原始森林中走出来,在崎岖的文化小径上长途跋涉,终于走到了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但是,相伴而出现的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态的迅速恶化。

比如“作斋”,不管你怎么看待,不管你什么态度,它是客观存在的,它是老百姓的精神寄托,已经流传几千年。不同时期人们对“作斋”的不同态度,它所反映的是那个时期社会文化生态与社会文明的状态。文明不是空泛的,它总是以某一形态出现的。

权威出版物对“作斋”这一文化习俗的褒贬臧否,所代表的是那个时期文化生态的社会形态。“作斋”,《海南百科全书》这样解释:“给外亡者超度亡灵,立神牌。”

从字义理解,“给外亡者超度亡灵,立神牌”,这一解释是比较中肯的。

以下是《海南百科全书》对“作斋”过程的介绍及对这一现象的态度。

“作斋”程序:其一,择时,多选择秋末初冬举办,作斋时间为5~7日;其二,场地布置,选一块空旷地方设斋场,用木竹搭成一个临时舞台,台上高处供奉玉皇大帝偶像,象征天堂;两旁悬挂各种鬼类图像,象征地狱。舞台对面两边排列作斋主人的“灵屋”,每间“灵屋”都有一个神主牌,前面有香炉、供品,由亲人日夜守灵;其三,做法事。

“作斋”程序,按先后分为五项:(一)道士帮助各家各户向玉帝上表,宣读奏章。奏章格式大致有死者姓名、死因、请求玉帝恩准灵魂超度,从地狱回到人间等; (二)到城煌庙领通行票;(三)到江河放水灯;(四)上刀山、下火海(传说死者从地狱回到人间,要经历多种磨难); (五)招魂,就是在一根竹枝上挂白鸡一只,镜子、剪刀各一把,还有写着死者名字的白布条(扬幡)。继而,亲人在道士指挥下,舞着竹枝,呼喊死者名字,呼其回家。招魂完毕,亲人就可以捧死者神牌回家安放于神龛。有些地区,亲人不但为外亡者作斋,而且为那些死于绝症的先人“作斋”。据说,“作斋”之后,此绝症就会在亲人中不再出现。

在条目的末了,《海南百科全书》这样评价说:“‘作斋’是典型的迷信活动。1950年5月海南岛解放前较普遍,1950年5月至1979年基本绝迹,1980年以后又出现。”

《海南百科全书》完稿于1996年,从“作斋”条目文字表述可以看出,十几年前,主流社会对海南斋戏的基本态度。虽然表述其过程,但并未对此民俗文化给予肯定。

虽然如此,《海南百科全书》也坦言,“1980年以后又出现”。其实,即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斋戏也没有销声匿迹,它根植于乡土文化沃土之中,生命力旺盛。

其实,有人“作斋”,就有人“看斋”。如今,海口、琼山的老街老巷逢年过节仍在“作斋”,也就是演琼剧,当地原住民习惯上把看琼剧叫“看斋”。这“斋”是以闽南杂剧为主的外来剧种和海南民歌、道坛斋乐等本土文化交融的产物,多为庙会谢神演出……

从这可以看出,“道坛斋乐”影响深远。一个地方庙会酬神,琼剧最多演三五场,但“作斋”就不同了,田野调查,海口市龙华区龙泉镇翰香坊“五坛安龙”持续十一天。

2010年6月,长达十一天的翰香坊“五坛安龙”斋是怎么做的呢?

为深入了解“作斋”,不妨按原样抄写翰香坊“五坛安龙”目录于下:

一之日(农历六月十八):

启师品,接师品,安师品,安幡品,结界五方(已提前三天),启师品,请香火品,关奏品,开光诸神,扬幡品,开辟品,建坛品,建天地品,建外神品,建章宫品,安玉皇楼品,各安品,建龙宫品;

二之日(十九):

扬幡品,净井品,启师品,净坛朝品,谢师品,启师品,迓驾朝品,谢师品,借地品,启师品,宿启大朝品,谢师品;

三之日(廿十):

扬幡品,启师品,证明朝品,谢师品,开经品,迓土品,启师品,一次早朝品,转九宸经品,谢师品,启师品,一次午朝品,转九宸经品,谢师品;

四之日(廿一):

扬幡品,启师品,一次晚朝品,转九宸经品,谢师品,启师品,二次早朝品,转九皇经品,谢师品,启师品,二次午朝品,转九皇经品,谢师品;

五之日(廿二):

扬幡品,启师品,二次晚朝品,转九皇经品,谢师品,启师品,三次早朝品,转九垒经品,谢师品,送章写章;

六之日(廿三):

扬幡品,迎章品,沐浴祭印品,校章品,朱章朝,拜九灵踏章,启师品,三次午朝品,转九垒经品,谢师品;

七之日(廿四):

扬幡品,启师品,三次晚朝品,转九垒经品,谢师品,启师品,五坛朝品,谢师品,启师品,禳瘟保境朝品,谢师品;

八之日(廿五):

扬幡品,上香品,供诸天品,沿门扫荡品;

九之日(廿六):

扬幡品,启师品,土皇朝,谢师品,儒门朝品,赞七十二龙灯品;

十之日(廿七):

扬幡品,迎龙拜龙,启师品,升功朝品,召兵品,拨兵品,给文凭品,游街品,谢师品,召炼神品,祰五坛过火山;

十一之日(廿八):

启师品,送福朝品,谢师品,奉醮品,关灯送灯品;

斋功告竣,平安大吉。

一场历时十一天的“五坛安龙”,首日“作斋”在“启师品”“接师品”几项之后,接下来的便是“关奏品”,这看似枯燥乏味的念白,实则很耐人寻味。

对于“作斋”“看斋”来说,这“关奏品”是重要的前奏曲。

奏乐,小鼓小钹,响声清脆,“看斋”人静悄悄,道师朗吟:

“近闻人畜违和,兹已皈求集福,恒念绸缪牖户,敬先此地须防,爰祈保泰于未然,勿致扶危于既至。情因居住家庭,本冀蕃昌……大惧寒暑未正,疾病乃生。又因年久月深,境驾未免衰颓,若壮神威扶正气,须伸法力扫邪氛。”说罢,道师转场一圈,继续念白:“爰伸涤虑洗心,敬备不腆微仪,秉奉年王瘟部,暨崇境地香灶:仰望洪仁,俯歆丹悃;御灾捍患,布惠流禧;克使玉烛调平,共颂熙皞之象。庶使金经顺序,咸歌平荡之天。男女老少安怀,牛羊猪鸡昌炽。祥迎门宅,福集家庭。”这“关奏品”就是意文。

场景不同,意文各异。若“平安召炼”,则先颂乡村,赞境主,后说原因,讲目的。如龙安村的“平安召炼”,意文是这样说的;“籍隶琼山,山川吐秀灵之气;乡名仁政,政教庆光被之庥。遵都名图,图皆遵道。龙安号里,里出儒生。原祀境主XXX等神祠下,历世赫濯英显,护乡扶危救难……奏雷楼以申巽命,上刀梯耀武扬威。召兵将而过火山,分拨神班齐卫驾。兵行则妖魔匿迹,将出则邪孽灭形。威加龙虎之威勇,奋貔貅之勇。喑呼则山岳垂崩,叱咤则风云变色。扶僮降将在须臾,荷事以言通心。宣开金口于顷刻,吉凶预报昭哉。休咎指陈,允矣其命。衔鑗头铲污除垢,宣宝诰荡秽驱邪。松火俱扬,百邪辟易。符水遍净,众怪潜消。扬枝蘸水以澄清,邪秽付虚无之地。木兰作舟以远送,瘟蝗逼乌有之天。弥灾而灾患雪散,逐疫而疫瘴冰消。自是全境升平,欢歌舜日。长此各室安宁,庆颂尧天。”

“看斋”看到“召炼神品,祰五坛过火山”的场景,届时“作斋”达到高潮。

以上所列,就是海南民间所说的原汁原味的“看斋”,是2011年6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海南斋戏”。虽然,海南人看琼剧也叫“看斋”,但是,此“斋”并非彼“斋”。历朝历代,海南乡村剧场从来没有上演过长达十一天的琼剧。

据传,十一天不算长,最长的有十五天。其实,历时十一天的“五坛安龙”的科仪就足以令人眼花缭乱。从时间安排来看,它历程漫长,内容繁多,形式复杂,日复一日,循环往复。这是海岛民俗学的财宝,其中隐藏有极其丰富的有待破解的文化密码。

这有待破解的文化密码,所讲述的是“海南故事”,是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海南斋戏”的故事。懂得这个故事,考察它的历史渊源,从那里可以追寻海岛乡村发展的独特轨迹。完全可以这么说,看懂海南斋戏,就等于看懂海岛民众的精神之魂。

所以,不管是短至一天,或是长达十五天的“作斋”,都是海岛民众朴素的精神灵魂的寄托。或者,换句话说,海南文明有时是以这种形式出现,用这种面目对人性尊严的捍卫。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不要以为现代科技进步使人类成了这个星球唯一的主宰。

其实,现代人精神灵魂的脆弱,的确已到了令人极其担忧的地步。有时是否需要自我反问身心与灵魂,我们是否知道欲望将把自己带向何方?我们是否真正明白现代科学进步所带来的结果和含义?如果我们真正看懂“海南斋戏”深层次的文化蕴含,是否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类恐怕还要用更漫长的时间去领悟,以使自己灵魂跟上变化的脚步。

“作斋”与“看斋”,这是海岛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里头有人们还未了解的极其深奥的内涵。我们暂且不用讨论是否有“鬼”或如何“驱鬼”,因为这个问题从春秋战国一直讨论到今天,而且还将继续延续下去。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海岛民众的生活情结。

我们不妨放下心段,看看与听听海南斋戏中那一段叫做“解结”的内容。

“解结”,它的意思的“解去结怨”,目的是使“百事通顺”,这是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毫无疑问,不管是谁,百年人生,在社会活动中难免与周边人群发生这样那样的磨擦,因此矛盾冲突而留下结怨。所以,为死者“解结”,实则上是“盖棺论定”,是促使亡过者的阳间亲人消除陈年宿怨,这里头有阴阳双解之意,实为一种善愿。

“解结”的过程,实际上是“作斋”人期望和谐构建的过程,也想借此启发“看斋”人读懂这层深意。过程是这样的,就是在“香火屋”(即供奉祖宗神牌的厅堂)正门前边,并排摆放两张八仙桌,点上煤油灯,并摆酒、茶、生果、熟蛋、硬币、镜子等物品。

桌前摆放椅子,椅前铺设蒌席,道师安座椅上,面向大门,背对蒌席,斋主全家大小及直系亲属跪在席上。“解结”之时,道师一边念咒,一边把一条条长长的打好“生结”的白布条抛向后面。斋主家人按辈份大小,依长次顺序,逐一“解结”。如果每个人都解开了“结节”,但道师念咒还没完,抛白布条解生结的形式还要重复,直至念咒完为止。

在“作斋”中“解结”,在“解结”中“看斋”,看到的是民俗文化的一种期盼,一种思想。这是借助于“作斋”的形式忏悔“亡过人”生前的遗憾,这是借助于“看斋”来促进邻里之间的和谐。海南斋戏以这种形式敦促教化,寄教于乐。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海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特质与思想内核。念咒停止,“解结”结束,灵魂得到升华。

在这种场合“看斋”,看原生态的民俗文化风情,完全不同于纯粹意义的戏剧表演。“解结”之后,道师将八仙桌上的米棵、熟蛋、生果分发给在场的信众。随着场景的转换,人们如释重负。于是,捡生果的,捡硬币的,从“作斋”到“看斋”,在一场纯朴的民俗文化的互动之中,“亡过人”的心愿实现了,斋主的思想包袱放下了,人神也乐了。

海岛信众“看斋”,有的人能看出的个中玄味,那是另一种形式的互动。

总的来说,“作斋”是有预定期望,要达到预期目的。试想一想,苦辣人生,一辈子追求,一旦病入膏肓,总有这样那样未了心愿,有无法说完的这样那样的遗憾。

于是,海南民俗文化便借助“作斋”这一独特的形式,让活着的人通过“看斋”来弥补这个缺憾;于是,海南斋戏便在上演中显示“亡过人”的各种各样的“嘱托”。

于是,道师便重现了这一“嘱托”场景,即通过“作斋”来显示这一场景。于是,道师粉墨登场,在斋乐声中,“看斋”的信众便看到了这一“嘱托”的互动场景。

道师能沟通阴阳两界,于是扮演“亡过人”的道师便开口唱道:“回想起,父母生我几兄弟,个个都通情达理。兴家创业齐奋志,膝下有男又有女。谁都想享寿百年,共享天伦一辈子。哪料事不随人意,祸福因由难知机。不幸染病离人世,从此与亲人分离。”

上面是对兄弟说的,下面的唱段是对妻子说,唱的是凄惨缠绵的“苦程途”。

“苦程途”凄凄楚楚,催人泪下:“妻喂妻,我走之后冷冷凄凄,大事小事靠您自己,孩子读书靠您支持,堂上老母靠您奉伺。一身要挑两副担子,我在阴府难帮我妻。只望您,起居作息自控制,强饭加衣顾身体。还期望,婶嫂兄弟要团结,不分穷富相扶持……”

由于“嘱托”是道师扮“亡过人”现身应答,且场景就在其家,故亦真亦幻,仿佛亲临实地,说得合情合理,就像是“亡过人”亲口所说。更何况刚刚经历生离死别之苦痛,这时候人是最容易动情的。所以,人们宁信其有,便真的认为是“亡过人”亲口所说。

每每有这种情况,因为道师是受“三清”与列位神仙所派遣,扮演相当投入,而且唱得既有板又有韵,再加上配以烘托气氛的“斋乐”,且所“嘱托”的内容与“亡过人”及家人的实情吻合,所以唱到动情处,道师也受感动,难怪家人珠泪淋漓,哭声感天动地。

好在再精彩的戏,也有落幕的时候。“作斋”也一样,按科仪安排,天要亮了,弦乐响起了酷似公鸡啼叫的声音。民间传说:“鸡叫三声,鬼走无命。”该散场了,“斋乐”响起传统曲调《长流水》《短流长》乐曲,在场道师也做恐惧之状,终于恋恋不舍地告别。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