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海南斋戏》(连载13)

  • 大村文客
楼主回复
  • 阅读:1178
  • 回复:0
  • 发表于:2023/9/30 4:42:31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12、奇异的“斋仪”
蒙乐生


斋俗是否即周礼的延续,后人见仁见智。显然,所说是一个方面,而绝非全部,也不可能是全部。据研究,所谓“礼”,周初彝铭中不见这个字。礼是德的具体表现。对周公仁政、德治的推崇,历数千年而不衰,于民间而言,是借斋俗来敦促教化,如是而已。

就斋俗意文而言,简直是一部关于礼的小百科,其内容非常丰富,包罗日常生活的好多方面;看一场斋戏,仿佛是看乡土习俗,看众生哲理,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就其文字运用而言,一篇意文就是一篇美文,其用词精炼,句子流畅,文采飞扬,实属罕见。

“作斋”现场,道师低吟浅唱,亦步亦趋,亦歌亦舞,其动作合乎节拍,其唱腔声调优美,好似是唱,好似念白,好似是诵……这诵,其声其调,抑扬顿挫,古韵盎然。

笔者现场接触,潜心静听,深深感到海南斋戏传承者人文礼仪功力的深厚,特别是他们的古文功底,相当扎实,听他们念唱,真有“不知秦汉,无论魏晋”的那种感觉。

下面是一场斋戏中的一小段,道师所用的《科仪珍本》上标有“启师春邦头用”的文字,字曰:“汉朝杰相,五道称尊;玄中启教圣师真君天赐;侍宸金阙,受道玉清,三天扶教天师真君。”仔细琢磨,真是传承久远,所云“五道称尊”“受道玉清”,气魄非凡。

道场之中,若非斋主,其他“看斋”之人,实在难懂道师在说什么做什么。而斋主则不同,本场斋戏,是有的放矢,绝非信马由缰。所以,听了“启师范”的念白:“太空原有象,大道本无形,天地得一以清宁,神得一以灵,垂祈祷应如谷里声。”好像觉得是心神相通,总觉得是说斋主心中想说的事情,或是所说之话,都是他们所期望的所希冀的。

斋戏在进行,道师表演很投入很带劲,该“入朝”了,要行觐见玉帝礼,所以道师拿出看家本领,行罡踏斗,迈起禹步。这步很独特,是需要很有功力才行的。据说,这是对玉帝与诸神的恭谨与至诚,其步其法,中规中矩,有章有法,合乎平仄,有韵有味。

其步有韵味,其辞有意境,且听“勤行奉斋戒,诵经制六情。故得承飞空,耀景上玉清。精心奉经教,吐纳炼五神。功德冠诸天,轮转成上仙。”道师是神灵的化身,他在自言自语,在“自我表扬”。道师说这段话,不是对自己,是对斋主和“看斋”人说的。

一个修持有道的斋戏艺员,是历经多年道场演练所培养出来的。笔者“看斋”,喜欢“听其言,观其行;听其白,观其戏;视其步,观其功,”不能否认,那独特的斋俗简直是道场艺术,而“看斋”就是欣赏海南斋仪。成熟的道师,凭其功力,在斋场游刃有余。

道师在唱:“朝修开帘文,天尊阙下玉京山,对越天颜咫尺间。”就像是一个饱学之士在朗诵宋词,这词句实在是太美了,是这么的高雅,而乡村斋坛也由此成了高雅之堂。斋乐也很美,声情并茂。看,时值清晨,科仪善本上书一个“早”字,道师照本宣科“以今午朝周完满,随帘护道拥天颜。”接下来,是一个“晚”字,道师语调一转:“威光正目天尊,太平返虚无,凤翊列圣宫。”很难相信,这就是海南斋仪礼数,气魄宏大,文气沛然!

深入了解海南斋戏,使人不得不对海岛乡土民俗文化刮目相看。神秘的天南极地,悠久的海南斋戏,奇绝的乡土斋俗,奇异的海岛斋仪,淳朴的山村信众,这都是海南历史文化的瑰宝。而这一瑰宝,则是通过久年传承,流远积厚,又经数百年师传口授而至于今。

以下是“朝修闭帘文”,是诵唱与念白交叉,道师与神灵与斋主的互动,是通天地三界的道坛场景。道师对场说白:“启帘前诸佛圣,大放毫光三清前;慧光引登方照彻,俯伏恳消罪,威门业愆。”这“业愆”之“业”,乃业障;佛教用语,罪恶的意思。“愆”,乃过;愆阳,是阳气过盛;愆德,是丧失道德。“业愆”,是宿业之重,违反道义,阴阳失和。

既然如此,哪怎么办呢?“作斋”在继续,“看斋”信众听到道师问:“灯光明否?”回答说:“灯光已明。”再问:“灯光遍否?”回答道:“灯光已遍!”问答完,道师唱。

白居易诗云:“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道师这样唱:“一点八风吹不动,寸心万劫尽长明;大罗天上三清界,九地冥中天不夜。明哉太阳辉,神光洞三清!”

从“帘门紧闭”到“帘门卷起”,层层推进,接送是“入朝卷帘文”。道师表白:“以今恭炷真香修斋奉请——玉京金阙殿,左右卷帘大将军,一切神仙诸灵官:恭望洪慈,俯垂洞鉴。”所谓“入朝”,是由道师扮演“一切神仙诸灵官”入朝;“卷帘文”是术语。

道场之上,煞有介事,甚是热闹。其间,有身着黑色道袍,一手端插着三支香的“手炉”,一手摇扇子的“神仙”;有身着红色道袍,一手摇扇子,一手持朝笏的“灵官”。道师开口念斋了,且听斋词:“楼台阁下玉京山,对越天颜咫尺间。仰望长空朝帝阙,珠帘高卷现金颜。”天宫就在眼前,就要觐见玉帝了。谁要过这一场景,必须眼瞪着道师,耳听他唱。

道师且步且歌,他唱的是:“卷启珠帘,荘严法事。金容现相天尊,朱章沐浴范。”道师说的是金銮殿的景象。“五龙吐水,灌洒遍瑶坛;香花茶果,殷勤奉进章。肃净除濨尘,天施甘露降;真灵金杯树枝,洒无边叩圣师。”于是,道场盘旋,“章文呈进太上前”。

好复杂的一场斋戏啊!几多往复,几多礼仪,才能章文呈进,才轮到“祭印范”。

这个“范”是示范,是“祭印”要行的仪式。其仪如何,暂且听来:“瑶池水荡涤,普大千五龙,吐出流法界;流离玉夜光明派,天施甘露洒瑶台。”于是,道师“叩真师”,所行的是进奏的礼仪,是“名进章大道前”。接着的是“炼度启范”,是内外一切清净……

这也是一种“斋戒”,它所表示的是十分恭敬,这在海南斋戏进行中,始终如一。

于是,“天尊愿无穷,度人无量,却中巍巍荡荡紫金容;玅观化太空,眉际玉毫,光灿烂照开六道昏朦。千真俱,入长期,以来忝珠中,说法悟真中”,一切按循斋仪开展。

我们的先祖自称为“礼仪之邦”,而视其他民族为“蛮夷”。这种观念固然无不有自大之嫌,但正说明“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的地位。《礼记·曲礼》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这段话说明了礼在道德修养、安家治国、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礼”无处不有,礼也反映于斋俗民,在“作斋”的全过程,一切的一切,莫不是循礼而行。

循礼而行,要见驾了。“迓驾范”,是这样见驾的:“天尊盼云舆暂离,绿辇晓琼琚仙花,散漫飘香;蕊转洪钩皆和气,炉烟缥缈祥风起,霓旌绛节。交驰臣,今皈命,愿遥知,万圣列朝仪。”按照如是斋仪,可真难为扮演神灵的道师,要作行罡踏斗,作步云状的样子。

接着是“演道净水文”,一边要唱斋戏,一边要合斋仪,这可是道场之中的真功夫。

“七宝瑶池绕举化,八功德水可思议;杨枝洒处润焦枯,天地移氛俱洁净;五龙吐出瑶池水,派自天河东井来;杨枝洒处润焦枯,天地清宁真道炁。五龙吐真水,九风清八弦。”

道场仿佛是虚拟世界,斋坛又像是现实世界。人们相信,“作斋”就是人与神对话。接着是“水忏文启范”。道师唱道:“玄都赫奕赐福,权尊上干玄令,愿遥闻盼,响赴司存,广布慈思,提摄携天根。”继而念白:“敬礼!上元天界尊。”好像一切都合度,合乎规矩。

合乎度,就是不虚矫。古人认为,礼是礼法,仪是反映礼的仪式仪节,仪生于礼而合乎礼,故称礼仪。那么,礼的依据又是什么呢?它的依据是义,义即宜,即合宜。合乎各在其位的相亲相爱的仁德,合乎人的本性,这才叫义。仁义,它是根植于自然人性的根本。

这是个大前提,礼法反映仁义,要合乎行为的准则,因为仪式是礼法的外在表现。合乎度,还要切合时序,合乎国情,合乎民情,是“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礼义与礼仪,两者必须与时俱进,适时变化。而海南斋戏的一切斋仪,都是在继承之中发展的。

下面的是“启经文”,是道师与鼓师与斋主间的互动,是循礼而行的。道师作“合掌”状,接着唱道:“礼真如,口念陀弥,遍行天下;为加持,惟有目连行孝,义望赐加持。”

鼓师问:“何方弟子有事奏上来?”

回答说:“今据……”据某某事而来)。”

鼓师问:“能修斋戒?”

回答说:“小僧也曾修受斋戒。”

问答之后,鼓师说:“当对三宝台前,赐一经卷,手中佛尘一条,草鞋一双,命尔带上,孤魂巡游万里江山。”

作叩头谢恩状,并回答说:“万岁万万岁!”

“恭对三宝莲台,启经为孤赞叹……”说的是民间普遍流传的目连救母的故事。

话说小僧目连,法力宏大。母堕饿鬼道,食物入口,化为烈焰,饥苦特甚。目连救母无方,求救于佛,教他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诵盂兰盆经,解救其母。“盂兰”是梵文,意思是救倒悬、解苦厄。“佛说盂兰盆经”记载,佛陀的弟子目揵连尊者,凭其神通力,知其母在饿鬼道受罪,目揵连孝,以神通力给母送食,哪知到咽喉即变为炭火。目揵连问佛陀,如何救渡。佛陀说:“你母罪根深重,必须靠十方众僧大德威神之力才能得郅到解脱……”

以下是目连的话:“报亲恩,经卷肩上挑起,拜礼朝代凡行孝……报答经中数行字,字字行行报亲娘娘。”这段斋戏太长,下面引用“一段忏悔”,其文曰:“大罗天上三境界,引亡魂来到,道前,一拜礼道,经师宝天尊;东极宫中长乐界,引亡魂来到,道前,二拜礼太,已救苦天尊;南无虚尽空遍法界,引亡魂来到,道前,三拜礼佛法僧三宝……”

这是海南斋戏中司空见惯的一段,也是极其精彩的一段。海岛习俗,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也叫“盂兰盆节”。为此,佛陀嘱咐目揵连尊者,七月十五日那天,备饭食百味五果、汲灌盆器、烧香燃灯,将食物放在盂兰盆内,供养十方大德众僧。是日,众僧念咒加持,祈福消灾,使在世人增长福慧,超度亡魂;是日,是“佛欢喜日”,也是众僧自恣日,要自我检点,若有过失,应该忏悔:人若犯过,也应忏悔;是日,设斋供僧,功德最大。

这就是海南斋戏的教化作用,这在本书上篇第三节“乡傩碑刻”与《新邀莱会碑》和第七节“清斋”中均有所述。如果撇开其他因素,这是一项慈悲活动,这是一场孝顺教育。不管目连是否那样救母,所说的是孝母之心,所说的是罪恶深重是要下地狱的,罪恶深重是要受到惩罚的。也许,斋戏斋俗斋仪还隐含别的什么,但从这看来是有积极意义的。

有道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依笔者看来,斋仪中的孝顺教育,是“作斋”者为“看斋”人所特设的,是上代人为下代人所特设的。比如,“孝父母”中的一段,也是国人所熟悉的《二十四孝》中的一段,斋戏是在“目连救母”之后说唱的。道师唱道:“白髪老莱……腰陀背曲步难移,耳聋不听人言语,眼怕风吹。”可就是这么一个人,“性至孝,养二亲,备极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穿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前……”

还有,“总孝母”,说的是“卧水是王祥,母想鱼汤,诚心祷告,海龙王束此此鲤鱼双跃跳奉献母康”;还有“董永卖身”,还有“孟宗泣竹”,还有“郭巨埋儿”……

这哪里是“作斋”,这是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和伦理道德“孝悌”教育。下面的“交忏文”一段又一段,说的是“结良缘”,是“礼忏已完成功德无边虔诚孝信,亡者今朝登极乐灭罪消愆”,是“礼忏已完成功德无边虔诚孝信,亡者今朝登极乐灭罪消愆”。

翻开历史典籍,礼仪无处不有。早在明代,就有方孝孺的《幼仪杂箴》,是专门为青少年所做的包括“坐立、行走、睡眠、揖拜、饮食、言语、行动”等“劝戒性”的箴言。如果我们对历史文化遗产详加了解,就会觉得海南斋戏的奇绝的斋仪,其用心之良苦。

显而易见,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和谐的家庭,礼仪来约束必不可少。当代社会,诚信缺失,价值扭曲,信仰危机,道德沦丧,拜金盛行,借助斋戏斋俗,通过斋俗斋仪,了解先贤孝德,对提高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平,对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修养,是很有帮助的。

鲁迅说过,“‘孝’,如此之难。”也许,在现代社会“作斋”,在市场竞争中“看斋”,我们不能有更高的企望,不能要求社会公众按照前人模式行孝,但至少应该关心老人、尊重老人、孝敬老人,应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因此,至于斋俗是否即周礼的延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借斋俗来敦促教化,如是而已。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