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海南斋戏》(连载15)

  • 大村文客
楼主回复
  • 阅读:1437
  • 回复:1
  • 发表于:2023/10/2 8:08:01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14、奇妙的“斋乐”
蒙乐生



“斋乐”,即斋戏音乐,其音其乐,独具乡土特色。《中国戏曲音乐概述》评价:海南戏曲保存了宋元以来戏曲音乐的遗音,十分难得。而“斋乐”,就是海南戏曲的鼻祖。

海南戏源于斋戏,而斋戏源于古代乐舞。《尚书?舜典》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记载。《吕氏春秋》也记有“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的述说。

据说,海南斋戏源于佛山,是唐僧大量西天取经所带回的一部分,由其众家道佛弟子代代相传,由北往南,传到海南;也有一说,源于潮州土戏,由海南斋戏所承袭至今。

不管哪一说,无非都是在说明,海南斋戏,源远流长。据调查,至今能看到的民国时期保留下的斋戏音乐手抄本就多达上百首。比如,《六国封相》《仙姬送子》《大开门》《大武猴》《叩皇天》《万花灯》《送京娘》《沽美酒》《遇仙女》《三清曲》《花仙子》《求佛》等。

如此多的剧目,那一部都离不开用斋乐来烘托气氛,渲染场景,推波助澜。俗话说,“作斋”作场景,“看斋”听斋乐。如前所述,琼剧脱胎于斋戏,同样,琼剧戏曲也源于斋戏戏曲。其音其乐,分为二部:其一,锣鼓部,俗称“武排”;其二,弦索部,俗称“文排”。

“武排”乐器,计有四鼓,即“子鼓”“小鼓”“花鼓”“帮板”;此外,还有一锣,一铙钹。子鼓半径,不及五分,其场疾,其调高,其音促;帮板则是用硬木钻成空洞做就;锣、铙、鼓,司空见惯,并不二样。别看子鼓、帮板其貌不扬,但一敲一击,合乎平仄,意义非凡,“作斋”唱曲念白之时,由它指挥弦索;鼓则于曲终之时擂响,锣鼓指挥铙钹……

“文排”乐器,计有“胡琴”“三弦”“低音胡琴”“箫”“管”“大笛”和“小笛”。“大笛”声音高亢,多用于热闹场合,或登殿,或见驾,或祭神,或召兵等等,场面喧闹,气局宏大;或者其他威严仪式,间亦用之。“小笛”则多用于“清斋”,大多用于伴奏“平板”,间或亦用于“叹板”“程途”。诸多乐器齐奏,文武相互配合,音声相和,相得益彰。


诸乐齐奏,视帮板起落而动。换言之,司鼓之于斋乐,就等于乐队指挥。俗话说,“作斋”如果没有斋乐,或者斋乐没起到应有艺术氛围,等于炒菜没加油盐,没下酱料。

听老一辈艺员说,民国初年,海南行政区琼东县文曲墟鸡屎山村的道师李家松因善于扮演《大武猴》中的孙悟空而扬名“琼乐万”(琼东、乐会、万宁)三县。李家松有绝招,即只要“国,国国,井……井……井……净;井足录……”的打击乐响起,他的身体便随之颤抖,立时随着斋乐“腾拿弹跳”“前滚后翻”,使出浑身解数,每场都赢得一片喝彩声。

百年之后,老一辈村民谈起李家松表演斋戏,仍有一种余音绕梁的喜悦。由此可见,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古人有言,“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从深层次来看,能称之为艺术的,必定是经过人工改造的。因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所以,“音”与“声”是不同的。“音”是经过人的知觉加工的“声”,而“声”则是未经加工的自然之“声”。故古人有言,“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笔者没有看过著名道师李家松的艺术表演,但从对当前海南斋戏颇有特色的表演现场来看,对斋乐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仅以“武排”而言,从中可以看出民俗文化“和天地之序,以善民心,移风易俗”的艺术美感,可以看出斋乐“助人伦,成教化”的特殊效应。

因为,琢磨海南斋戏斋乐,使我突然想起了具有云南民俗特色的丽江古乐。据传,丽江古乐由佛教和道教的丝竹乐衍变而成,它由在明代传入纳西族地区的“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成并被中外学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称之为“音乐活化石”。


丽江古乐不仅奇迹般地保存了部分中原地区早已失传的唐、宋、元时期的曲牌音乐,并与那里的纳西族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纳西古乐这一奇异的乐种。聆听丽江古乐,使人会感受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的意境。同样,海南斋乐也具有这种意境。

为了更好地感受海南斋乐的艺术意境,不妨先从传承人冯宗让整理“武排”说起。

以下是广泛用于“作斋”的《操台总介》(斋戏术语),它是斋乐“武排”的总概括。

一、开台介:

国,国国,井……井……井……净;井足录录净,井……净井足录录净;足录井,足录录净,足录井,足录净,足井足净,足井足,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净啊井净啊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促……促……净。

二、七指头:

国促促净,促促净,促净促净,净净净净净净,净井净井净井净;净足,净足净,足录净,足录净净。

三、乱锣介:

色色净……净……井足净;色录井,足录井。

四、清介:色,足录井,足录井,足录净,足录井,足录井,足录净,净井净,色色井净井净……

五、乱锣介:

色色净……净……井足净;色录井,足录井。

六、急三枪介:

色,足录净,足足止,井足录净,净足净足净,足录净,足录净净,色色国色国,净啊录净,净啊录净,净啊录净。

七、科串介:

促—促净,促—促净,净啊录净,净啊录净;净啊录净,净啊录净,净啊录净,净啊录净,净啊录净,净啊录净,净啊录净,净啊录净,净啊录净,净啊录净,净啊录净,净啊录净,净啊录净,净啊录净,净啊录净,净啊录净,净啊录净,净啊录净,净啊录净,净啊录净,促促净。

八、紧串介:

色净井净井净,足录净净,井净净井,净井净井净井,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促—促促净,净净井净井净井井净。

九、七星花介:

净净井净,井净井净,净净井净井净井净井净;净啊井净井净—净—净—井—井净—净——井井井净,净净井净井净井井净,净净井净井净井井净,足录净净,国井国,足录净,足录净,足录净,净啊录,净啊录。

十、双管介:净啊录净啊录净,净啊录净啊录净,净啊录净啊录净,净啊录净啊录净,国,足录净啊足录净啊足录净,净啊录,净啊净净,啊录净,啊录净,净啊录净啊录净;国,足录净,足录净,足录净,净啊录净啊录净。

十一、紧串介

录净啊录净,足录净净,井净净,井井净井净井净,井井净井净井净,井井净井净井净,井井净井净井净,井井净井净井净,井井净井净井净,井井净井净井净,井井净井净井净,井井净井净井净,井井净井净井净,井井净井净井净,井井净井净井净,井井净井净井净,井井净井净井净,井井净井净井净,井井净井净井净,井井净井净井净,井井净井净井净,井井净井净井净,井井净井净井净,井井净井净井净,促—促净,净净。

十二、七星花介:净净井净井净井井净,净净井净井净井井净;净啊井,净啊净—净—井—井—净—净—井井井净;净净井净井净井井净,净净井净井净井井净;足录净净,国井国,足录净,足录净,足录净,净啊录净啊录净,促—促净促净。

斋戏乐谱《操台总介》有30节,接着是“鞭马介”“科串介”“紧串介”“七星花介”“双车介”“科串介”“七指头介”“乱锣介”“锣作鬼介”“乱锣介”“奋发介”“乱锣介”“清介”“乱锣介”“急三枪介”“乱锣介”“十四声大赞介”和“七指头介”。此外,还有“六声介”“七声介”“瑞排介”“六声介”“短中文介”“清介”“添花介”“三声介”“叠板介”“哭板介”“教子腔介”“长行转走吧介”“冲头介”“五回头介”“三批介”“拜十六方介”“二十四声介” “魂介”和“悠介”等等。笔者看此《操台总介》,无异于看一部天书,不知所然。

翻了半天,笔者记下部分乐谱,可谓是听好听,看难懂。然而,对于坐镇斋场的艺员师傅来说,简直是如鱼得水,面对《总操台介》,他们一目了然,纵横驰骋,指挥若定。

斋场开启,鼓乐齐奏。“斋戒”在进行,序幕在拉开,“斋醮”在进行,斋戏在演唱。一时之间,天地太和之气仿佛骤然集聚,倏然而至,寂静的山村似乎顿时改变了颜容。

作为诸乐之首,帮板在击打,它是乡土乐器,看似微不足道,实则上它是指挥者,负司鼓职责,乐师只能随“帮板”音声手起手落,各司其职。大鼓落下重槌,动人心弦,小鼓轻轻敲打,催人奋进;大笛则响遏行云,清脆激越,小笛则清和委婉,悠扬动听。不管是“武排”或是“文排”,也不管它们如何“出类拔萃”,都必须按不同唱腔各自协同伴奏。

尽管斋戏有上百个剧目,但其俚腔俚调,为俗众耳熟能详的,通统不过十几韵,即“因根藤”“应生灵”“翁松郎”“央商梁”“换山栏”“亦声情”“污字鲁”“欧苏炉”“花装罗”“音心林”“温尊化”“哀哉来”“伊机啼”等等,都是用海岛土音演唱,押海南话音韵。

但是,流传最广泛的,家喻户晓的,信众能脱口而出的,是“工六工尺上”。20世纪50年代,琼、乐、万三县,几岁童孩都会念唱“工六工尺上”的乐调。笔者作田野调查,遍问斋戏道师,大都能念会唱,但寻根挖底,问及“工六工尺上”乐谱,几乎无人知晓。

有幸的是,2012年7月20日,笔者在遵谭镇儒佐村,偶尔发现了“工六工尺上”的孤本。据主人吴道先道师介绍,这是他祖父亲笔抄写的乐谱秘本。看那工整的小楷,那一撇一捺,不知注入老道师的多少心血。面对已破损的本子,已发黄的宣纸,真是令人感动。

文化的传承是极其艰难的。据介绍,吴道先12岁跟祖父学道,30多年勤苦磨练,现在是斋班名家,家中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锦旗。他家的神龛上,供着真武上帝,第一代传人吴公真人,以及观音菩萨,天后娘娘。问及祖父身后其他遗物,说是都随老人丧葬下棺了。

这是一种习俗,一种信仰,一种传承。笔者不止一次听说,如果老道师过世,道袍、印信、佛蛇、朝笏等法器及生前用品,要么焚烧,要么陪葬,只有经书、科本则妥为保存。

征得吴道先的同意,在燃香禀告先祖神灵之后,笔者拍下了几页乐谱,现原本录后。

开头是“唱曲起弦头小字”,分行之后是:

“六六四,上尺工上,尺上四六,工六五上,四上尺四,上上,尺工六尺”

接着是“双飞蝶小字”,以下是一长段:

“尺六凡,六尺,五六尺,六上四尺,六工尺,工六尺,尺六凡,六尺,五六工,六上四尺,六工尺工六尺,尺工尺上四,尺上尺工上,工尺上,尺上上,尺工尺上四,上尺,六工尺上,上尺工上,上尺工上工六尺上,尺工尺工六尺工尺上四……”

这是罕见的斋戏乐谱,这是一本乡土天书。乐谱原文太长,仅录部分,以供同好。


乐谱“工六工尺上”,勉强音译为普通话,大概是“公溜公扯戗”。这纯粹是一种腔调,一种音韵,一种形式。与上述所提到的十几韵一样,都是为演唱服务的。笔者记得,20世纪50年代“作斋”,一伙顽童玩耍戏嘻,一边“看斋”,一边也念念有词,在口念“工六工尺上”的同时,随口加上“芭蕉椰子蕉”的下句。这么一来,有意无意中念出了一副绝妙的斋戏对联,既说出了斋场道师不绝于口的唱词乐谱,也道明了奇特斋场的地道供品。

与顽童打闹相反,信众喜欢听优美的斋乐——这里指的是“文排”演奏的斋乐。每一斋场,都有多位乐师伴奏,而且大都是祖传技艺,都是跟随斋班演出,多是斋乐世家。笔者田野调查,多次倾耳而听,感觉实在太美,大有“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文化意境。但惜乎笔者对乐谱了解甚少,只好央求专业人士据录音整理成《清幽》一曲,录之于下。

以上《清幽》一曲,实在难以反映斋戏“文排”乐师对古老《唱板》诸如 《叹板》《流水板》《乐程途》《苦程途》等乐曲对斋场气氛的艺术渲染。尤其是《苦程途》乐曲,其腔其调,缠绵悱恻,悲苦凄切,催人泪下。这使人又一次想起丽江古乐中的《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其实《苦程途》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惜的是,《苦程途》还没有与我国音乐史学家碰撞的契机,否则,《苦程途》的演奏,必定会产生石破天惊的文化效应。
  
  • Dawen
  • 发表于:2023/10/2 20:47:51
  • 来自:河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打造文昌城市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找工作,找对象,找房子,就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