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海南斋戏》(连载19)

  • 大村文客
楼主回复
  • 阅读:1285
  • 回复:2
  • 发表于:2023/10/6 8:22:13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18、市县“斋班”
蒙乐生


海南斋戏,源远流长,这是海岛精神苗圃中所绽放的原始艺术与宗教的质朴花朵。从远古向近代起来,从神本向人本起来,从对天神的俯首称臣到人神的坦诚对话,海南斋戏在理性之光的照耀之下,毅然脱下古老乡傩以精神领袖自居的面具,逐渐走近普通百姓。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远古时代,迷信的空气笼罩社会,人们相信,所谓天神、地祇、人鬼,都是大千世界游荡不息的神灵。但是,似乎茫茫的沧海提出了疑问,强劲的海风由此发出疑天、敬德、保民的批判,因而海南斋戏便多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思想。

据海南各市县斋戏的艺员道师寻踪追谱,他们的祖师爷大都奉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为教祖,大都认同道家、道教。斋班营地遵谭道师并不苟同此说,而是引经据典,提出“前所传闻乃是唐僧大师西天取经的其中一部分,使众家道佛弟子代代相传至今,永不熄灭。”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比较中肯。因为,遵谭斋班的道师艺员执业历史悠久,他们不仅走遍全岛,而且到达广东、贵州等地。此外,《唐大和尚东征传》记载:唐天宝七年(748年),鉴真第五次东渡,遇台风漂流至振州(今三亚市)宁远河口。其时,振州大云寺已坍塌,鉴真助其重修,并亲授佛法。居振州年余,鉴真辗转至崖州(今琼山区旧州镇),重建开元寺。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玄宗召令天下郡州,各建一所佛寺和道观,佛寺名“开元寺”,道观名“开元观”。据了解,唐代的开元寺建在旧州。南汉乾亨(917~925年)年间,开元寺毁塌,于是在原址重建的佛寺改名乾亨寺。北宋,琼管安抚使周仁浚重修乾亨寺,认为该寺就是唐代的开元寺,因而恢复原名。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东坡被贬海南曾住开元寺。

作为琼州府治,海口府城“一城灰瓦半城”自不待说,就如儋州、临高,苏东坡居儋时城东南已有朝天宫,城南有天庆观。再往前溯,早在西汉末年,昌化县西已建有“镇海广德王庙”,而临高的高山岭古称“毗耶山”,有公元1314年建成的道教高山神庙。相传汉代青州人王氏迁居此地而生出“毗邻灵石”,传说印度婆罗教大师毗耶神也曾到达此地。

以文昌县治来说,古老县署旁边有火雷庙、城隍庙,且规模不小。城墙外的左侧有关帝庙、天妃庙、紫云庵,右侧有龙王庙、真武楼、先农庙,西北角有太华庙、北山庙、盂兰寺等,弹丸之地汇集这么多历史建筑,给人的感觉是庙宇林立,香火鼎盛,古朴苍老。

笔者田野调查,在羊山地区发现宋代庙宇,里面的供奉的是祈福禳灾、神灵显赫的张天师,庙前所立的是《九龙真人张天师碑》。正是这种历史文化因缘,使南宋期间(1127~1279)羊山的穷荒僻圵衍生了中国著名的道士南宗五祖白玉蟾(1134~1229年)。据载,白玉蟾师从南宗四祖陈楠,师徒俩人曾修真于儋州的松林岭。白玉蟾天性聪颖,尽得其道术,并由此创立了全真南宗派。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5年),白玉蟾曾为皇帝讲学,被封为南宗五祖。

《澄迈县志》载:白玉蟾出生于琼山县五原都典读村(属羊山地区),后随母移居老城墟东边的永定村。其时,老城作为县治,已建有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伏波庙等;到了明代,老城增加了城隍庙、厉坛、关帝庙、天妃庙、真武庙、雷公庙等;此外,县治周边的桥头、福山等地有班帅庙、东岳庙、三方庙,瑞溪、永发等地还有火雷庙、风火公庙等。

当然,自两汉而隋唐,自两宋而元明,并非说当年的道观、神庙已普遍演出斋戏,而是说一种文化传承,是从古老乡傩的斋戒、斋醮,从移民南迁,民俗文化是逐渐形成的。如果没有古老乡傩,不可能徒然衍生斋戏。传承过程是文化传播的过程,这就叫文化遗产。

据海南民俗文化专家岑家梧先生回忆,他的父亲会“跳神”。岑先生耳濡目染,所以他对斋醮等形式非常熟悉,因此而写成了《海南岛民俗志》,为后人留下珍贵史料。据史料介绍,全岛因此出现不少世袭道士,大多冠以葬祭神和以“神”和“仙”手法进行辟邪治病活动。史载,“凡习道者,必须在道堂随长者学习,经长者考核合格,已习业受戒,才赐予道名,授其道卯,世营道业,执行道职。”据云,其时“每个峒寨都有3到5个道士,为当地民众除灾祛病,驱魔镇妖,保佑平安。”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有的道士则擅自设立道堂,蓄意偏离教义,因违反政府宗教管理规定而被取缔,正统的活动也随之而停止。

以上所述,澄迈境内道士所谓“除灾祛病,驱魔镇妖,保佑平安”的活动,无一不是以组织斋班,并以斋戏的形式进行活动的。田野调查发现,20世纪70年代末,依托于道教的斋戏斋班悄然复兴。仍以《澄迈县志》记载为据:“至1998年,每峒每村都恢复起神庙,各神归各庙,祈祷呵护地方。”于是,重刻神灵,再塑金身,开光点像,渐成风气。

这是一种地方习俗,一种传统文化,一种普遍现象。民俗文化一旦形成推力,其造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于是,世袭道家,以及新习道业者,推波助澜,日趋盛行。于是,农家建房、造屋、婚庆、生育等,要请班“作斋”,大多是到斋主家设坛斋醮。如果逢难患病,超亡招魂,则要“作斋”或三天,或五天。如果是群体效应,中元赈济多则半月。

有道是,“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同样是斋俗,一个小小的澄迈县,沿海地区与边远山区的习俗就大不一样。这种科仪上的差异,说到底是斋班的艺员道师在文化传承上的差异。澄迈县的嘉乐、中兴、仁兴一带,把“超度”称为“作斋”。用当地道师的话来说,就是使亡魂在阴曹地府的病痛疑难得以治疗炼露,使之解厄,使之祛难,脱离苦海。

比如“招魂”,使新亡魂回家,与往生的公婆父母团聚,叫做“安魂魄”。这种形式的“作斋”,开头不叫“启佛”,而是叫做“报梁”,意思是由道师盘查,从高祖往下,逐一查点,个个亡灵都查问具体情况,即“在天之灵安否?在阴曹地府好否?缺食少穿否?”

在一般情况下,斋主必须跪在斋案前,亲眼看道师“飞卦”。那是一种极其特殊的神场道具,它由两半合起来好似椭圆形的木壳组成。就像掷骰子似的,使用时要掷出三个不同的形状组合,最佳组合叫“阴”“阳”“盛”,即“通顺”“畅达”“直观”,表示安好。

如果没有出现以上组合,那么道师就要一再往复,直至掷到满意为止。但这么一来,必须与斋主互动,要有问有答。问的目的是探求本源,是什么原因造成卦像不顺?一问一答之时,道师的身体颤抖,边跳边掷,边掷边问。之所以不顺,则“魂附报梁人”,好像疯颠状态,唯有讲明亡灵的苦衷,申明往生者的要求,并得到祖师的认同,就能掷出顺卦。

“报梁”问答的过程,必须一一记录在案,并交给随后“作斋”的道师,由道师按照所记录的内容,指令斋主该做什么而不该做什么。这一过程,所唱的是“白肚斋”,对于较难听懂的内容,则以念白的形式讲明,并择日起斋,斋期长短及斋醮内容视“报梁记录”来决定。一般情况,最少需两天一夜,或三天两夜。如果是“家门”复杂,要做“奏鹅斋”,需要五到七天的时间,要念更多的斋经,要解好多的“阴府冤怨”,方能为亡灵解脱。

由此看来,同样是“作斋”,同样是通过“作斋”来超度亡灵,但不同斋班的科仪程式是大不相同的。一般来说,小儿稚女,并不需要专设斋场超度,只是家人斋醮的同时顺便带过,也有别的人家“作斋”之时请求道师顺便超度,但对于家主则一定要专场超度。至于超度的具体时间,要看斋主的实际经济能力,家事缓急,亡灵情况,并不一概而论。

超度之后,并未马上完事,还要点要竖“神主牌”。所谓“点”,就是将神床上从高祖往下的“神主牌”逐个用红笔圈点。若亡灵的坟茔迁移别处,则在牌上修改。做法是用刀片或瓷片将牌上的原先的字迹刮去,再用墨笔写上。所谓“竖”,就是为新亡灵立“神主牌”。如果夫妇间先亡者已竖牌,则后亡者只需在原有的牌上补写就行了,考妣合一块牌。

由此看来,斋戏的目的很明确,即超度亡魂、中元赈济、五坛平安、五坛镇龙。

所谓“镇龙”,即一村一方一坊合力“作斋”。“龙”,即“地脉”,俗称“土龙”。这是传统风水学的内容,说到底它属于优境学的范畴,是人主观能动改造环境的一种活动。

传统村镇环境研究认为:村镇形态是由人——村镇——环境所构成的整体系统。从形态构成上看,传统村镇是由建筑、街道等组成的集合体。人是环境的核心,人和环境的关系存在着一种互动性,优美的村镇环境为村民的生产、生活、休闲提供了有效的保证,也使那里的人民耳濡目染,增加知识才气;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繁荣与兴旺,又使村镇的环境得以有效保护与完善,使其更方便居住,更有利发展,更具有地方的文化特色。

民间认为,“土龙”经久会衰退,人丁会不旺,物会不阜积,总之弊大于利。

龙须镇者,原因较多:或村热不振,或死亡过多,或掘伤龙脉,等等。因此要请道师斋戒,奏疏上清神明,祈求为下元某村某坊“镇龙”,以除秽,擒妖,降魔,净土,因此称之为“平安斋”。琼海斋班“镇龙”,有别于他处。一般来说,“镇龙”道场,色彩明朗,庄重华丽,持续时间大多7天,并且特地为孔夫子和七十二贤人以及文昌梓潼神安座。

“镇龙”科仪,斋戏独特,其中“镇龙”道场,安排在第四日或第五日,一般的情况是要在子、丑、寅三时择一个时辰开场。事先要备一木雕龙,泥塑牛、马、猪各一,剪刀、镜、尺各一,鸡蛋九个,并于前一夜由道士作法画符念咒,给龙“开光”,即朱笔点晴。如此这般,“木龙”便成了“真龙”。次日“镇龙”,由道师引事首(斋主)数人到村外,确认本村土龙地脉走向,先行动土礼,随后掘地成穴,深约四五尺。这些事情做好之后,道师开始焚化道符,并将备好的木龙、泥马等连鸡蛋埋于坑中。至此,本次“镇龙”,大功告成。

笔者询问,为什么要选用鸡蛋?道师的回答是,鸡蛋代表生机蓬勃,九为老阳,选用九个鸡蛋,意思是分镇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中九个方位。“镇龙”之后,紧接着就是“镇宅”。其时,由道场安派道师深入各家各户,逐一“镇宅”。其做法与“镇龙”大同小异,就木龙,泥牛,泥马,泥猪,剪刀等由纸扎代替,鸡蛋则分埋九穴,其中八个分埋四周,一个置于中间。事毕,用红纸绘日月及鱼形贴于中堂,日月喻“金乌”“玉兔”,寓意“日升”“月恒”,表示“瓜瓞绵绵”。此后,还有“迎龙”与“送龙”即迎龙神,迎东、西、南、北、中五海龙王到道场,献上香果。如此这般,到最后一日,又送龙神归原位。

同样“镇龙”,澄迈的斋场比琼海要多两天,最多的11天。除了时间较长之外,澄迈斋班的“镇龙”科仪一般分五项:一是“设斋场”,二是“走村灯”,三是“镇龙灯”,四是“镇家灯”,五是“封村”。而贯穿其间的,拜表进章,镇卦安灯,殊途同归,平安而已。

不管是超度亡魂、中元赈济,还是五坛平安、五坛镇龙,目的无非“求福免灾”。所以,同为斋戏,同为斋班,总想极力表现自我,极力在文化传承中尽力把斋戏演得极致。

海南省各市县到底有多少“斋班”活跃于村镇,不得而知。但知琼海市万泉镇鸡屎山村的老道师李家松功夫过硬,名声鹊起,各市县慕名而来拜他为师者,接连不断。李家松曾于清末民初在岛内各地设馆办班,课徒传道,专门传授斋戏的内容、程序及其科仪程式。

据传,李家松精力充沛,名号响亮,他课徒认真,传授得法,所以很多学艺之人都以投奔他名下为荣。李家松每届收徒十几人,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了活跃一方的“斋班”班主。尔后,这些“班主”又广为传带徒弟,所以李家松是琼、乐、万等县市道师的祖师爷。

师徒传承是非常有趣的文化活动,它不仅仅是传承谱系问题,也不仅仅是给职、拨印使道徒得到社会认可的资质问题,它的重要性在于斋戏文化艺术传承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连贯性。通过祖师爷李家松的传承帮教,使它的结构模式根植于每个艺员心灵之中。

李家松可谓用心良苦,凡传带一届艺员学徒,他就起一个道号班名。比如,第一届“乐”字班,第二届“英”字班,第三届“锦”字班,第四届“桂”字班,第五届“梧”字班,第六届“琼”字班,第七届“南”字班,第八届“永”字班,第九届“长”字班。

第九届之后,由于年老力衰,李家松基本处于退休状况,但社会信众对他非常信任,都是称李家班的某某班。比如,第一届“乐”字班道徒覃国贵学业优秀,祖师便给他取名“覃乐其”,意为“乐在其中”。又如道徒覃某某取名“覃乐玉”,意为“玉可雕琢”。

比如第二届“英”字班,李家松将道徒覃某某命名为“覃英蓉”,将符某某命名为“符英兰”。其实,覃英蓉和符英兰都是须眉男子,取女性化名号是因为所学所扮乃女花旦。祖师爷的命名是权威性的,故而日后“作斋”均凭道名,致使久而久之忘了真名。

如前述,遵谭斋班数十道师,每个道师都有法名,而不少道师毕生“作斋”,致使信众习惯叫他法名,而真名也就被人们所遗忘一样。据说,李家班传承至今,李家松的九届斋班已传承了第五代。这种代代相传,生生不息,难怪到处都是祖师爷的徒子徒孙。
  
  • Dawen
  • 发表于:2023/10/6 9:16:16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打造文昌城市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找工作,找对象,找房子,就
  
  • 无梦之星
  • 发表于:2023/10/6 9:32:25
  • 来自:海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