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做年大不?

  • 高岚
楼主回复
  • 阅读:686
  • 回复:4
  • 发表于:2024/2/12 17:32:19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笔者按:
     大年初三中午,接到在深圳生活的读初一的孙女电话。要奶奶谈谈奶奶小时过年民俗。
     突然想起来,新世纪开初年,应《海南日报》稿约,写巜过年大不?一谈谈海南的过年习俗》一文(2000年1月30日整版刊发)。
    翻开保存的泛黄的剪报,虽事过二十四年,但所论所述仍然没有过时。遂整理下来,发给孙女孙子看看,也与网友们分享。


    《过年大不?一谈谈海南的过年习俗》

                李高兰

      在海南人看来,所有的民俗都是按人的意志、人的愿望,人为地做出来的,所以,在海南方言中,所有的民俗行为前面均加上一个“做”字,如做清明、做亲家(即结婚)、做生日等,因此,北方人“过年”,海南方言叫“做年”。

      需要说明的是,“做年”指的是“做旧年”即过春节。而北方所说的过元旦,海南叫“做新年”。不过,在海南乡下,“新年”是不当年来“做”的。

     每年过年前,城市里,互相问安语是“去室(家)做年不?”;农村里,互相问安话语“仔(儿子)都回室做年不?”。“每年“做”了年后,老百姓见面的寒暄话便是“做年大不?”

      要了解海南人心目中的年“大”与“不大”的标准,首先得了解海南的年是如何“做”的。

      海南俗话“年怕中秋,月怕十五”。一过中秋,乡下就筹备着“做年”事宜:阉公鸡、填肥鸭、圈家猪、备做年钱。一进入阴历十二月,“做年”的气氛就越来越浓烈了。

      首先是十二月二十四送“灶公”。

       传说中,“灶公”是玉帝派来人间监督善恶之神,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为此,家家户户都用竹把或竹枝将屋前屋后、屋内屋外、屋上屋下全面打扫干净,香炉也要打扫干净并换上新炉灰,夜间则备酒果设祭,为“灶公”送行。

     一送完“灶公”,一家之长就忙于“发市”。

    在过去,各乡镇的“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年前几天“市”最“发”(即繁华喧闹)卖三鸟的、卖金银香烛的、卖京果糖糕的、卖“公仔幅”(年画)的、卖“王乐膏药”的(即走江湖)、卖碗筷陶盆的、卖“贡年桔”的、卖各种衣服的……

      有卖就有买,买猪肉的、买干菜的、买湿菜(即时令蔬菜)的、买“拜公”祭品的、买过年穿的衣服的、买年画对联的……整个上午,每个“市”上,挑担子的、提篮子的、推车子的、抱小孩的、年老的、年少的、男的、女的……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农民们用担子挑年货、用车子推年货,用手提年货………他们把辛苦一年的积蓄都掏了出来,把一年的消费能量在这几天内都迸发了出来。

     “发年市”的熟人见面互问的话语便是:“哥二,‘鸡阉’(即已阉了的公鸡)肥了不?”“三嫂,有‘鸡阉’做年不?”“三婆,您室(即您家)做工作么仔(在外面做工作的孩子)要回来做年不?”“二公,你屋南洋有‘年批’(指南洋亲人寄回来的过年信)寄回不?”














    人们满怀“做年”的喜悦,把买来的年画贴在客厅里,把对联贴在门口,有的人家在家具、果树上还贴上“利市”红纸。     

    年前几天,家家户户都在忙浸糯米、磨米浆、做年糕,文昌等地方则是忙于做“糖贡”(即米花糖、花生糖,这些年糕果做的量都很大,既是自家吃,也当礼品送,一般都是吃到整个正月底)。

      计划经济时代,生产队长则在这时将生产队养的猪派人杀了,按各家劳动力及人头分配“做年猪肉”。

      一讲到“做年”吃猪肉,我爱人每每回忆起,他1970年回海南老家当生产队队长时,为了让全队社员“做年”能做“大”一些,便偷偷地将生产队养的没有经过上级批准即计划外的猪杀了两头……结果,大年三十给生产大队关在大队部写检讨、反省、关禁        闭,直至大年初一才给放了        出来。        



     每到这个时候,在大、中、小城市里工作的达官贵人也好、文人雅士也好,贩夫走卒也好,引车卖浆也好,光宗耀祖也好,口袋干涩也罢,都大车小车、大包小包携妻带儿女回到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





     海南有句歇后语“三十晚上一一刀砧不得闲”。因为在海南,无论多拮据的人家,腊月三十,借钱借米也要杀鸡杀鸭,红烧肉、猪蹄子、荤菜、素菜七大盘八大碗的摆满香炉前的八仙桌子上。候祭祖先仪式完毕后,便放鞭炮,候饭菜已凉透后才拿下来全家围着火炉吃年饭(俗称“围炉”)。

      




             在漫长的计划经济年代,孩子们日盼夜盼,扳着手指算,就盼着做年润滑润滑缺少油水的肠胃。可除夕祭祖先仪式繁多,时间冗长,得让“公”(祖先)先吃子孙再吃。饥肠辘辘的孩子,只好偷偷抓祭桌的肉菜吃………

      除夕晚上,男女老少洗澡后,个个换上新衣服(也即送旧迎新之意)。既使是在票证时代,平常攒也要攒下煤油,从除夕晚上开始,家家点灯,室室有灯,夜以继日,        一连数天直至初四天亮才做的。

       此民俗称“发灯”,取“添        丁发财”之意。

     除夕夜,不少人家“守岁”,彻夜不眠,直至初一降临。这时,按时辰,家家户户争相燃放喜炮,意为“迎春接        福”,接着各晚辈给老辈人        叩头、行礼,祝贺“添福添寿”;长
辈则一一发“压岁钱”。        

     初一凌晨,无论老少都得起床吃斋饭(即为清净洁白以怀念祖先)。

     “斋饭”似于伊斯兰教的清真食品,而且正如做年吃鱼(年年有余)一样,吃的东西        ,均有寓意,其中必有清炒茄子(意一年比一年好)、清炒水芹菜(“芹”        谐音“勤”,祈望全家在新的一年勤劳发家),长粉丝(意为过日子细水长流)、黄黄的像金元宝的油干豆腐(意为招财进宝)、花生(长生果)等。


  图:斋菜煲。

     大年初一,禁忌特多:不能挑水(除夕得把水缸挑满)、不能扫地(即使炮竹纸、果壳纸洒满地也不能扫(意为不能把“财神赶跑)、不能说粗话、不能相骂、更不能打架,见面须说贺年好话。

     因为初一此禁忌,处于温饱尚未解决年代的小孩,不须扫地,不须帮父母做家务,身穿新衣服,口袋里揣着糖果、红包,嘴里念着“做大年,穿新衣,戴新帽,吃糖果、拿红包”,高高兴兴、蹦蹦跳跳的东家跑、西家窜,尽情享受这一年一天的吃好穿好玩好。


    至于拜年,海南各地拜年的习俗不一,有的地方是“初一二来拜年,初三四来无味(没有意思)”,有的地方却是,初一不能上人家里拜年。拜年礼品,一般有柑枯或礼品中夾有桔子叶,以表示“今年将大吉利”的祝福。

      初二是出嫁的女儿带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或是新婚第一年带新郎回娘家拜年。必须自备鞭炮,进门前放一串鞭炮以告知。

     女儿女婿给老丈人、丈母娘拜年是最隆重的拜年。这天,家中各人(特别是长辈)都得在家,接受拜贺。岳父岳母得一一发利市红包,事先得准备丰盛的筵席以宴之。下午女儿女婿走时,还得给用红纸包的糖果、年糕等给女儿做“迎路”(即伴手礼)。

     初三,海南的一些乡村叫“炒考”。即将大年三十特地多煮的干饭、吃剩的鸡头鸡脚用油爆锅炒一炒再吃,以表示去年有东西余到今年。

       至于“做年”“大”不“大”?则是这么判断。

      一看年货购的多不多?丰不丰?
       海南人的传统概念,不过正月十五(俗称“年仔”),年不算过去。

        改革开放以前,墟镇级商店都是公有制,商店职员放假时间较长,所以农家都在十二月底“发市”时,买足够半个月吃的猪肉、油盐酱醋、干菜、拜年用的京果糖糕等。至于鸡、鸭、鹅等家禽一般是自家圈养随杀随吃。

    如哪个人家里备养过年的家禽多,买的猪肉、干菜多,表示他家年货丰,年肯定会做得“大”。


    二看团年饭丰不丰盛?     

      过去,除夕上午,全家总动员,煮几大锅饭,做一大堆菜,大油大腻的,把平常不舍得吃或难以吃得上的菜肴通通做出来,摆满一大桌,一直吃到大年初三,一直吃到肠胃超负荷。




   三看全家是否团圆?

     如这家人天南海北地分布,过年却从四面八方赶回来欢聚一堂,那么年后,左邻右舍便以羡慕的口气祝贺道:“三婆,您室(家)这个年真做得大啦!”

     如哪家里有南洋客也回来做年的话,那么他家这个年更是做得“大”。

      四看过年燃放炮竹的多寡?

      每年的除夕,“围炉”吃完年饭后,当家人便把买来的炮竹一一拆开,把各个炮车用丝线连接起来,然后绑在长长的“炮杆”上。

       海南乡下,大年三十祭完祖先后得“放炮”,大年初一按时辰得“放”,初三“炒”完“考”后也得“放”……不但家家户户必“放”,而且放的鞭炮的多寡、“放(鞭)炮”历时多长(指大年初一的辞旧迎新“炮”),是一个家庭经济实力的显示,是年过得大不大的象征。有楼房且有实力的人家把长长的鞭炮从楼顶挂下来,在下面点火;有的喜欢露富显富的人家在年前,专门用竹子搭起高高的似脚手架的“炮架”,把长长的炮竹从“炮架”顶吊下来。





    海南做年习俗,既有中原文化的延续,如年前“做灶公”、贴年画对联、吃团年饭、做米糕、吃年糕、拜年、发“利市钱”等,又少有海南的文化特色。丶如中原文化中,在大年三十的年饭中,鱼是不可少的菜肴,寓意“年年有余”。海南虽然四面临海,鱼是家常便肴,但大年三十,鱼却可有可无,因为“鱼”字与海南话的“余”字并不谐音。至于年初一的斋饭中各种斋菜的寓意,因与海南方言谐音,也为地方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发达、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来观念的更新、民俗的变化。

     首先,墟镇上,各种商店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城市有的,墟镇上也都有。各个墟镇,一天到晚都可以买到东西。过年时,各商店只有初一关店一天,初二好多商店已开张,农民们大可不必用象过去一样,用担子挑,用车子推年货堆起来吃了。

     时至如今,人们“做年”的观念已淡薄,孩子们已没有“做大年,穿新衣,戴新帽,吃糖果、拿红包”的期盼、向往了。平常想吃什么就买来吃。穿的方面,穿新衣新裤甚至时装已是常事。况且,生活水平高了,人们的口胃也刁了起来,肉要吃瘦肉,鱼要吃活蹦乱跳,鸡要吃自家养的小种鸡,年糕要吃商店里买的新做的……除夕团年饭也简单多了,只是象征性做些祭祖先的饭菜。自己吃的团年饭注重质量、注重清淡新鲜,吃多少做多少,“鲜鲜利利的”,谁都不想吃隔餐菜……

     各村各乡道路四通八达,“做年”期间,如来个“拜年客”,开辆摩托车到镇上,想吃啥就买啥,想吃多少就买多少。

    至于放鞭炮,也比较注意现实,很少有象以前那样放“显富炮”“斗富炮”了。

      年年岁岁过节,岁岁年年做年。如今,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年,反而“做”小了!

          (全文完)
  
  • 高岚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24/2/13 11:56:55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海南俗话“穿看嫁,吃看年”。
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
  
  • 运燕
  • 发表于:2024/2/16 2:55:03
  • 来自:海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本地方言,写的通透。
  
  • 高岚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24/2/16 17:30:44
  • 来自:广东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有钱无钱,回家过年。
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
  
  • 高岚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24/2/16 17:54:01
  • 来自:广东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看了阿姨的做年才知道海南的过年习俗,看得津津有味[呲牙]

    一一云琳
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