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石龙一家亲》征文选载:一个生产队演出一台戏

  • 姚俊宇
楼主回复
  • 阅读:488
  • 回复:4
  • 发表于:2024/2/25 21:28:25
  • 来自:北京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石龙一家亲》征文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值得书写与回味!

一个生产队演出一台戏


——  忆五十年前滨滩五队青年的浪漫激情


◆ 朱德坚

    滨滩五队青年和十一连知青有一段军民友好往来的故事。(当时国营农场实行兵团体制,农场工人称兵团战士,兵团和农村的关系称军民关系。)这个故事的最高潮是彼此文艺互访演出。笔者是这个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为了追念和祭奠这段逝去的青春,我有责任将其写出来。

    故事发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南俸农场称二师一团,该场的红卫队称十一连。十一连位于南俸农场东北部边缘地带,同石壁公社加参山区的水口仔苗族大队相连。这里属金公山脉,起起伏伏的群山东西走向伸展。在金公山南侧有一处较为平坦的谷地,被龙江公社的滨滩村第五生产队看中而辟为经济作物场,在此种植橡胶、胡椒。人多地少的龙江人,总是寻找这样的“飞地”以求发展经济。这个名字叫“上淞”的经济作物场和十一连相距几个山头,要从山下的上淞场到山上的十一连,必须爬山一个多钟头翻过几座山才能到达。

    历史的巧合让这两个特殊群体在这里碰撞,迸溅出光彩夺目的火花。滨滩村五队的朱德炎当时就读阳江中学,由于学校停课,他带领队中几个返乡小青年来到上淞场安营扎寨,战天斗地。当时场中除了这几个小青年,还有一位年过花甲的牛倌葵叔,负责放牧几只黄牛;一位三十挂零的炊事员,负责做饭和种菜;还有一个大青年就是我。朱德炎他们不甘寂寞,在屋前的空地上竖起一个篮球架,建起半边篮球场。于是,这个山区小农场就有了几分生气。我们常常到附近的兄弟场进行篮球友谊比赛,消磨青春时光。

    我们和十一连知青的往来,始于十一连的海口知青邢益民。有一天,这位知青从十一连步行下山到石壁墟办事返回时,进入我们上淞场讨水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交谈中,我们才知道十一连还有许多知青,有广州的,有汕头的,有海口的。最后,邢益民热情邀请我们到十一连打球。于是,就掀开了这份军民鱼水情的序幕。

    因为城市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我们农村青年才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城市知青。第一次在十一连的篮球友谊赛,对方主力队员是戴有焕和赵矩两位,都是海口知青。戴有焕,浓眉大眼热情大方;赵矩,白皙清秀有点腼腆。两人中,尤其老戴更加平易近人。后来,我和他由于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往来比较频繁。他送给我一件半旧的浅蓝色工作服上衣,我如获至宝。自然而然,我俩也就成为双方的“外交部长”。由于我和老戴的桥梁作用,两个集体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彼此赠送对方紧缺的东西。由于感情与日俱增,最后发展到高潮,那就是文艺队互访演出。这是双方都感到很兴奋的事。因为我们正值青春年华,都有一颗火热的心。

    先是我们五队文艺队到十一连演出。这是一个生产队搞出一台戏呀!谈何容易,可我们真的做到了!
    首先,应该归功于场长朱德炎。他态度坚决,说干就干。而且,要干就要干得好。他敢于担当责任,他勇于克服困难。要组织文艺队必须有人,他和生产队长进行协调,把生产队中30多个男女青年全部集中到上淞场,上午下午搞生产(扩种橡胶,胶苗由十一连无偿援助),中午晚上排练节目,生产排练两不误。只有排练才能吸引这么多年轻人到山区参加劳动,也只有参加劳动才能让社员群众对年青人的所作所为表示理解,因而生产和排练相辅相成。正是男女搭配做什么都不累,多大的困难都不怕。生活上,粗饭淡菜将就吃,人多床少挤着睡。青年们苦中有乐,积极性高。他们之中大多数人都是从来没有上过舞台的生手,却乐于接受角色,真是难能可贵。

    编排节目的任务落在我的身上,我义不容辞。如何把这一台戏搞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从几个方面着力:把十一连指导员王大孝和男女两位连长的先进事迹,以及十一连战士支援我们农民发展生产的事例,编成快板,给以歌颂。因人制宜,挖掘一些上过舞台的回乡学生曾经演过的老节目。在演员搭配方面,新老结合,以老带新。在音乐伴奏方面,凡对击乐、笛子和二胡等乐器有一点点基础的人,都予以任用,这是为了扩大声势。最为难的是没有导演,德炎推荐他的同学张国华。张国华曾经是我先前在龙江小学任教时的学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青年。有了他的加盟,我悬空的心才踏实下来。

    在排练节目的日子里,我寸步不离排练场。演员们的动作表情对错都反映在我的眼里,演员们也都很投入,都能看懂我的眼神。节目排练进入关键阶段时,不知何因,生产队要招回参加会战的青年。这对青年们的热情无异于兜头一盆冷水。我也十分忐忑不安,担心这次联欢活动会因此夭折。幸好生产队副队长林友轩据理力争,才使节目排练得以继续进行。记得当时接到林友轩寄来的慰问信,我激动得热泪盈眶。

    那一天终于来了!中午,30多人组成的队伍挑着送给兵团战士的农产品黑豆仁和番薯,敲锣打鼓翻过几个山头,向十一连进发。在我们将要到达时,兵团战士还在午睡。他们听到锣鼓声后,迅速从床上起来,排着长长的队伍欢迎我们。兵团战士振臂高呼:“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口号声响彻山谷,真是激动人心!

    握手,问好,球赛,宴席,我们享受着贵宾的待遇。晚上灯光明亮,军民同台演出。十一连人才济济。现在我还记得两个男中音,那是广州知青邱利军和黄镇忠,他俩合唱的是《乌苏里船歌》;那位拉手风琴的是小学教师、广州女知青……

    那年端阳节,我们邀请十一连文艺队到第五生产队演出。生产队设宴招待他们。晚上在滨滩小学再次同台演出,吸引了滨滩村许多村民前来观看。演出结束,生产队的男女青年分别带男女客人到自己家里休息,尝尝粽子。第二天早上,欢送他们返回连队。在滨滩渡口两岸,宾主频频招手告别,情意浓浓。

    没有不散的筵席。1973年14号强台风袭击琼海,政府号召灾后重建,每个生产队都建起了砖瓦灶。上淞经济场的人员除了牛倌葵叔,全部撤离,返回生产队。后来政策允许,知青们返城,也离开兵团了……
    昔日的生产队小青年和十一连知青,现在都是当上爷爷奶奶的年纪了,但是那段文艺互访的激情岁月,永远在青春记忆里燃烧。
  
  • 姚俊宇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24/2/25 21:33:56
  • 来自:北京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值得书写与回味!
  
  • 雷迅
  • 发表于:2024/2/26 17:32:22
  • 来自:海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 运燕
  • 发表于:2024/2/26 19:36:25
  • 来自:海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久违的人和事历历在目。虽然是平铺直叙,无惊波澜,但娓娓道来,行云流水的记事方式,才是情感的流露,才是还原了半个世纪了的本真。
  
  • 琼海在线-王元甲
  • 发表于:2024/2/27 9:46:17
  • 来自:海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