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琼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简史

  • 吴乾炳
楼主回复
  • 阅读:1989
  • 回复:6
  • 发表于:2024/3/4 17:06:39
  • 来自:海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琼海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吴乾炳
       一、 创校篇
      (1969年至1982年,改办农中之前)
  陈可兴主任(后称校长)被琼海县教育局委以组建学校重任,在泮水人民的期待中,充满激情,带领全体师生不畏艰辛,励精图治,在荒山野岭上,披荆斩棘,造就学校雏形。

  70年代初,国内形势大好,各族人民大团结,投入大建设热潮,祖国百业待兴,欣欣向荣,各行各业已摆脱解放初时败落处境,步入发展的正轨,文化教育事业也稳步发展。琼海县的文化教育事业也方兴未艾,初中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大步迈进。

       至1968年,除县城的省知名的完全中学-----嘉积中学外,琼海县各公社,如;大路、塔洋、温泉、中原等公社各都有一所完全中学,而泮水却没有。泮水公社的孩子上初中起得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以外的温泉中学或大路中学求学。当时交通十分落后,没有机动车辆,甚至连自行车都没有,孩子们只能徒步上学。大部分学生只得住校,周六下午才能回家,花费大,经济负担重。孩子们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上学挺辛苦的。

       在泮水公社社员们的倡议及社会有识之士呼吁下,泮水公社领导将建校之事提上议程,向琼海县教育部门提出在泮水地区建造一所完全中学的申请,很快就得到了获准建校的批复。

  1968年初,在琼海县教育局的关怀和指导下,建校筹备领导小组-----泮水中学革命委员会很快就成立,并投入运作。教育局委任陈可兴为革委会主任(后称校长),石贤德、王运光为副主任,周发君、王普君(学生会学生)为常委。 革委会的成立正式拉开了我校建校史的序幕。

        革委会成员年轻有为,踌躇满志,果敢担当,平均年龄仅三十五岁。陈可兴主任三十出头,血气方刚,成熟稳健,信心十足,谋划大局。当时,学校办学条件极差,任务很艰巨。人们戏称为‘两有三无’学校(即有校长有教师,无地皮无校舍无分钱)。

       学校命名很快就有了眉目,革委会一致同意将学校命名为琼海县泮水中学。可学校选校址却让革委会颇费一番心思。革委会会同泮水公社领导共同研究,到多处实地察看,广泛听取社员们的意见及建议。经过几个月的充分商讨、论证,集思广益,上下达成共识,最后选定校址:泮水包子岭。

  包子岭位于原泮水公社革委会办公室西侧,其东南地势平宽,西北突显凹陷,远处俯视就像一个包子置于盘子中,当地人形象地称它为包子岭。包子岭东面,省道交通大动脉海榆东线直穿而过,就县内交通而言,北可直达大路墟,南可连通嘉积镇。包子岭是嘉积地区的制高点,一年四季,四面来风,站在高处,视野开阔,可远眺嘉积全景。西北地势走低,地下泉水极其丰富,更可喜的是,这里是泮水公社人民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东、南部分别毗邻联先、先锋两大村庄,北距里邦、泮水、俸田村庄最远不足7公里,西距大坡、大礼、新潮、龙阁村庄最远仅有8公里。这些区域正是学校生源的最主要来源地。

       革委会行动雷厉风行,一旦选定校址,就决定招生。没有教学场地,就向琼海师范学校求助。当时借得琼海师范学校两间教室,作为教学场地。1969年秋季,学校迎来了第一届高中学生,共80人。在当时的军事化的历史背景下,学校将学生按照军队编制,编为一连和二连,每连有40人。不久,泮水俸田农中撤销,该校35名学生加入我校队伍。这时,学校学生总人数达115人,全校教职员工达 15人,

       其中教师 13人,职工2人。全校师生一边上课,一边建校。从此,全体教职员工和第一届学生一起共同谱写一篇同心协力,无私无畏的创校史。

  包子岭是一处女地,灌木丛生,荆刺遍布,地质坚实,西南岭脚洼地处偶见农耕。在此荒坡上开辟空旷场地,没有现代化机器,仅靠双手和原始农具,谈何容易!况且,建校资金奇缺,建材毫无着落,建筑工人难觅。 

       面对重重困难,泮中人不气馁、不畏缩,而是满怀激情,迎难而上。全体师生在革委会主任陈可兴的带领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斗志高昂,信心十足,说干就干。

       师生们打的第一仗是:开垦包子岭,营建简易校舍。学校一百多名大军开向包子岭,师生们同心协力,热情高涨,披荆斩棘,挖岭填洼,风雨无阻,志在必得。学校发动同学们回家自筹茅草舍材料,于是,学生纷纷从家里带来了大量的竹子、木料、茅草或稻草等材料。没有书桌、坐凳和床铺,学校从原泮水俸田农中搬回破旧的使用,数量不足自己动手制造。没有黑板,自己找木板拼凑,涂上黑油漆。没有水用,自己挖水井。 在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里,在一个荒无人烟、遍地荆棘的荒地上,自力更生,群策群力建成了自己的简易家园。

  1970年1月,师生从琼海师范搬回泮水中学,住进了师生们共同搭建临时的茅草和黄泥土房(以竹子主框架,以稻草盖顶,黄土泥巴混稻草为墙),其中有二间教室,二间学生宿舍,十二间教工宿舍和一间食堂。基本上满足师生们学习、工作和生活需求。

       建设校舍工作马不停蹄,步步落实。接着,学校有吹响了第二仗的号角:建设砖瓦校舍,美化校园。面对无资金,缺建材等困难,学校提出了干劲十足的建校口号:“向大海要石灰,向深山要木材。”轰轰烈烈而又扎扎实实地开展了建校活动。

       革委会勾勒出学校规划蓝图:南面为教学区,北面为生活区,西面为运动区,中间为娱乐区,占地总面积 亩。紧接着,学校分工明确,行动迅速,兵分三路向周边乡镇寻找建材:一部分师生往朝阳、博鳌一带下海找生石灰;一部分往东太农场(加杏岭)、石壁(吊灯岭)、阳江(上科)一带砍伐木材;另一部分往泮水灯笼坡、俸田一带挖地取石材,师生们任劳任怨,同心协力,一干就是一整天,锄头、畚箕、镰刀和砍刀是他们的劳动工具,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在这艰难的岁月里,学校党团员成为建校的主筋骨,成为全校的精神支柱,他们冲锋在前,带头苦干,处处起表率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时任副主任的王德光先生和共青团负责人周发君先生。1970年农历正月初三早上,有两位带领一批男女学生徒步往国营东太农场(距学校约50公里)附近的加杏岭伐木。他们将一颗颗大树砍倒了,锯枝去叶,又逐一抬下山,运到几里外的万泉河支流渡口,再将这些树干绑成木排,推入河中,让其顺水漂流而下,直至嘉积溪子码头,再用手推车运抵学校。树大干粗,砍树和搬运都是繁重活,万泉河蜿蜒曲折,河水湍急,劳动强度之大,任务之艰巨,真是难以想象。

       学校建设过程中,得到了琼海县教育局、泮水公社及各大队的大力支持,市局两级领导经常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各大队抽调劳力,组成建筑队,轮流到工地施工,全力以赴支持学校建设。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支援使泮中人倍感温暖与鼓舞。建筑工人和师生们一起群策群力,献谋献策,不畏艰辛,不计报酬,勇于担当,按质按量完成各项任务。难能可贵的是,在两年间,学生们一直坚持半工半读,甚至一连几天都停课建校。他们个个也坚守岗位,严冬酷暑,都不畏缩、不叫苦、不喊累,校园内外展现出一个个忙忙碌碌、团结合作的感人画面。至1971年底,校园南面建起两栋砖瓦与金字架结构的教室(共8间)。北边建起三栋宿舍(每栋共8间,共24间)及一间食堂,西边平整建成一个足球场及两个篮排球场,中间建起一个文娱台,校园占地总面积约118亩,其中包括勤工俭学生产实习基地。至此,一所完全中学的雏形基本形成。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教学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后,陆续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县内知名的教师走进泮水中学,如早期在广东省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王业电老师,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的杨兴老师,南开大学地理学毕业的刘训光老师。这些专科基础知识扎实、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年轻有为的教师的到来,驾驭了学校教学主潮流,充当教学主筋骨。泮水地区的孩子纷纷走进学校,学校招收学生逐年攀升。至1979年秋,入学注册学生已达到300多 人。学校人气旺盛,焕发生机。

        与此同时,学校基础建设也不断优化完善。文娱台也进行硬板化改造建设,由学生王维雄亲自设计和制作的长十二米高二米多的背景墙上写着毛主席的草体字题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红色的凸体字犹如飞龙舞凤,遒劲有力,给学校平添了浓浓的文化氛围,激励着师生更加奋发图强。文娱台成为泮中人心目中标志性的建筑物。南面低洼处陆续挖了多眼水井,校园里筑起了挡水墙及排水沟,周边多处还建起了围墙。

       为了适应革命形势,培养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响应“教育必须以劳动生产相结合”的号召,学校在校园周边陆续开辟了校外劳动生产实习基地,种上了水稻、糖蔗、花生等经济农作物。勤工俭学为当时创下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校短时间内崛起,并高效运作,取得了非凡的业绩,令全县教育界瞻目,得到了全县人民赞赏。这时,县级荣誉也接踵而至一一 “琼海县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琼海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琼海县教育模范单位"等等。陈可兴校长建校治学有功,成果显著,也得到上级教育部门的赞扬和褒奖。他个人也获得了“琼海县勤工俭学优秀校长"、“模范校长”等荣誉称号。
  
  • 云山野竹
  • 发表于:2024/3/5 8:18:45
  • 来自:海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资料丰富,好文。
  
  • 高岚
  • 发表于:2024/3/5 10:34:46
  • 来自:广东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拜读吴老师此文(应是校史吧?)
     了解了琼海市职业中专学校创业史、发展史,真是毕路蓝缕,白手起家啊!
   另,创校校长陈可兴我认识。文革前与初期在嘉中任教。
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
  
  • 运燕
  • 发表于:2024/3/5 11:31:22
  • 来自:海南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琼海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简史》,也可能是乾炳老师才能书写。这样的建校史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谁能去搜集资料,如此全面详实,就难以想象了。吴老师在文中所列举的人物,我仅认识周十文君和杨兴老师,并且和他俩共事。在校里(周发君任教导主任),经常听他讲起这些建校史。但没有这样具体详实。可以说是学校惠留下的一部青史了。
  
  • 运燕
  • 发表于:2024/3/5 15:19:27
  • 来自:海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于1984年至1988年职业中专业学校任教。可86到88年又到华师大进修,在校时间仅两年,有一次由中国音乐词曲家协会王惠老师邀约5位职校老师茶叙,但都不认识。历史已经把我们这些人都拍在沙滩上了。由于是二年工作时间,但还认识周发君、刘良望、刘良平、王丽琴(我的学生)颜学充、王兴等健在的一大批老师,还保留着一段美好的回忆。
  • 吴乾炳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24/3/5 15:22:14
  • 来自:海南
  1. 5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感谢诸位关注和评析。本人在职专从教30多年,对该校早期创校及发展情况常有耳闻,在本文成稿之前,本人走访过多位当时参与建校的当事人,他们提供了许多生动宝贵的第一手史料,所以叙事翔实生动。在此向他们致谢!他们是陈可兴、周发君、洪德钊、龙借安及第一、第二届多位学生。
  • 雷迅
  • 发表于:2024/3/6 6:02:43
  • 来自:海南
  1. 6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